第八节 两伊战争——持久的消耗战

1980 年 9 月 22 日——1988 年 8 月 20 日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的两伊战争,可谓是一场持久的消耗战。

在这场长达 8 年的战争中,双方配备的导弹及其它新式武器似乎毫不逊色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阿以双方。伊拉克军队装备的导弹就有“蛙”式和“飞毛腿”B 式等地地导弹,“米兰”、SS—11 等反坦克导弹,“萨姆”7、6、2 等型号的防空导弹,装备“冥河”式舰舰导弹的快艇、导弹护卫舰,AS—

11、AS—4“厨房”、AM—39“飞鱼”等空空、空地、空舰导弹;伊朗方面装备了“安塔克”、SS—12、“龙”和“陶”式等反坦克导弹,“霍克”、“轻剑”、“山猫”和“萨姆”—7 等防空导弹,装有“标准”式、“海猫” 式、“海上凶手”、“鱼叉”式等舰舰、舰空导弹驱逐舰和导弹护卫舰、导弹快艇,“麻雀”、“响尾蛇”、“小牛”、“秃鹰”等空空、空地、空舰导弹。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导弹武器的制造、生产者仍是美苏两家。

战争一开始,双方都出动大批飞机对敌方重要军事基地和工业设施进行猛烈的袭击和轰炸,展开了空袭和反空袭的激烈较量。伊朗方面主要使用了美制战斗机、“响尾蛇”、“麻雀”空空导弹攻击迎战伊拉克空军飞机,并用“秃鹰”空地导弹攻击敌方机场、地面雷达站、港口等军事设施。伊拉克方面主要使用了苏式先进歼击机和重型轰炸机攻击军事设施和战略要地。由于战争突然爆发,特别是两伊双方地面雷达站遭受严重破坏,预警系统失灵, 致使双方飞机均长驱直入对方领空。伊拉克飞机深入到伊朗境内拉克空军用空对地导弹将德黑兰国际机场的一架“波音—707”飞机炸成两截。伊朗则甩自己装备的空地导弹,从 50 米高度向伊拉克巴士拉石油设施进行猛烈袭击。

在地面战斗中,伊拉克军队开始就以大集群机械化部队越过阿拉伯河边界,分 3 个方向开进,并对伊朗战略要地和石油联合中心发起大规模进攻, 双方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互相猛烈攻击。伊朗使用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摧毁了伊拉克一些坦克和装甲车。在战争后一时期,伊朗空军用具有精密制导功能的“小牛”空地导弹袭击了伊拉克重要石油中心巴士拉附近的桥梁和其它设施,使伊拉克遭受重大损失。伊拉克野战炮兵在战斗中使用了射程为 160 公里的“飞毛腿 B”战术导弹和“青蛙—7”式火箭,但由于射击精度低、威力小,没能有效地重创敌人。

1988 年 2 月 29 日至 4 月 21 日的两伊导弹袭城战,在两伊战争中更为

引人瞩目。在这场 50 多天的导弹袭城战中,双方你来我往,相互对射,一

时间导弹横飞。伊拉克共向伊朗发射了 189 枚导弹,伊朗有 40 多个城市遭到袭击,炸死炸伤近万人,数千幢楼房和建筑物被毁;伊朗向伊拉克发射了近百枚导弹,突击了以巴格达为中心的 20 多座城市,炸死炸伤数千人。这种二次大战以来规模、数量和时间都超过以往的导弹战,给双方心理、经济

和军事上都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和巨大的损失。同时也成为结束两伊战争的催化剂。

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使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从战争爆发至 1986 年 2 月,两伊双方伤亡和被俘人员近 200 万人,损失坦克

2000 多辆、飞机 25O 多架,战争耗资近 6000 亿美元。仅伤亡人员一项,就

大大超过了 1948 年以来历次阿以战争伤亡人数的总和。上百万人沦为无家

可归的难民,上千亿美元的财产毁于战祸,双方的战争费用每月都各达 10 亿美元之多,财政收支已入不敷出,严重影响了各自国计民生。同时,两伊战争中双方经济设施破坏严重。两国都是盛产石油的国家,重要的石油设施也都成为这次战争摧毁的目标。伊朗的炼油中心阿巴丹、重要的霍拉姆沙赫尔石油港等设施几乎全部被炸毁,石油生产和出口比战前减少 2/3;伊拉克的 8 个炼油中心有一半受到严重破坏,石油日产量由战前的 350 万桶下降到

100 万桶。应该说,两伊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局部战争中,彼此把对方的重要经济设施作为首要的打击目标,是一个突出的范例,也是两伊战争的一大特点。

两伊战争双方都装备了现代化的精良武器,仅各类导弹武器就有 30 多种,此外还有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有些武器如杜—22 超音速战斗轰炸机、F—14A 可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机以及“飞毛腿”和“蛙”式地地中程导弹等,都是在这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但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部队,使用不当,加之战争中双方预警和指挥控制系统全部被毁(这就使现代化的导弹变成了瞎子),因而在战争中尽管双方所有的现代化常规武器都亮了相, 但其作用和威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从两伊战争导弹战战法上来说,似乎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