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提高生存能力的战术

战争目的就是为了“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提高生存能力是取得作战胜利的前提。随着现代侦察技术的不断完善和高精度制导武器的出现, 使提高生存能力的问题更加严峻。

按照《军语》的定义,生存能力的含义是:在敌火力袭击下,有生力量、武器装备、技术器材等,保持生命和战术技术性能的能力。它取决于军队的戒备程度、机动能力、作战指挥是否正确、工事防护力、武器装备、技术器材的战术技术性能等因素。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伪装工作、战役战术佯动、电子战等,也已成为构成生存能力的要素。

导弹部队的生存能力,首先取决于戒备程度。古人所讲的:“有备无患” 就是这个道理。现代战争虽然情况变化很快,但任何一次战争的爆发,任何一次大战役的前夜,总是有不少的征兆。对此,导弹部队的防护从总体上和宏观上要洞察敌人对己方导弹部队构成较大威胁的军兵种之动向,使自己从各个方面早作准备。

机动能力已成为衡量战役战术导弹整体作战能力的重要尺度。目前在世界拥有导弹武器的国家中,战役战术导弹大部具有车辆装备少和较高的越野机动能力的特点,有不少型号的导弹实现了单车化。空基、海基的导弹也朝着小型化和更利于机动作战的方向迅速发展。

作战指挥系统已引入了大量智能化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除了可随机提供丰富储存的各种作战信息之外,还具有作战模拟的功能。据透露,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所组织的每一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或战斗,事先都经过了计算机的模拟对抗“演习”,从中发现了不少属于己方组织指挥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制定作战方案时都进行了纠正,从而避免了许多由此引起的作战失误。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作战指挥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指挥的正确还取决于对敌情的判断和敌情动态的掌握,取决于对己方作战力量科学合理的运用。导弹战的战场幅员辽阔,这对于随时掌握和了解敌情带来较大的困难,但这样同时也会给敌方带来类似的难题。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种先进的高技术侦察手段来获取敌情的高新情报,并以此来调整和补充完善原来的作战计划,使主观指挥最大限度地符合客观实际。

导弹工事的防护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隐蔽伪装使之不被敌人侦知,这就要求该工事从勘察定点到施工验收以至到使用,都要坚持搞好伪装工作;二是要加强该工事的抗力。目前美军发射井的一般抗力为 246— 315KG/CM2,前苏联的工事抗力也接近于这个数据。随着导弹命中精度的提高,导弹工事的抗力也将迅速得到提高,欧洲有的国家正在研制一种新材料做为被覆导弹工事的用料,据讲这种材料可使工事的抗力达到数千公斤/平方厘米。据报道,在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地下指挥所就修建了 54 个,其指挥工事不仅十分坚固,而且设备齐全,其中的一

个指挥所位于巴格达朱佐德行政大楼附近的一家电影院下面,耗资 7500 万英镑,里面安装了先进齐全的各种电子设备,还有电脑终端、电子打字机和热线通信等,工事外面还有厚度为 2 英尺的混凝土墙,并以钢筋加固,该建筑抗住了多国部队的多次高强度打击,使其从未间断过对前线部队的作战指挥,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全国各地修建了 40 余座坚固的地下兵营,每座可

容纳 1200 名官兵,各备有 1 个月以上的生活物资。伊军还有 40 多个基地设

有地下混凝土飞机库,其中在伊位克北部有 8 个基地是英国、德国等西方自家帮助制造的,有一个基地的面积相当于英国的一个小镇。在这些基地中, 约有 300 多个地下或半地下飞机掩体,每个掩体可藏一架或多架飞机。地下

机库深约为 40 米,混凝土防护层坚固,难以被摧毁。据悉,伊军约有 700 多架飞机转移到这些机库里,在多国部队实施大规模的导弹袭击中,较好地保存了这些作战实力。战后,美军在伊位克南部塔利勒机场的地下机库里发现了保存良好的 20 架飞机。

导弹武器的战术、技术指标对导弹武器及部队的生存能力也具有较大的影响。这主要反映在导弹对战场环境的适应速度和情况方面,反映在机动能力方面,反映在导弹武器的作战反应速度等方面。

实施导弹武器和部队的战役战术佯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隐真示假、在世界近年中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中曾多次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战法。此举可以隐蔽导弹部队真实的作战意图和行动方向,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和导弹火力,从而掩护己方导弹部队作战行动的顺利实施。

开展电子战已成为提高导弹部队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搞好导弹部队

的配套建设,装备一定数量的电子干扰设备,提高抗电子干扰的能力。保证在敌方实施强烈电子干扰的情况下,指挥通信畅通,己方的雷达不受或少受到干扰,导弹武器也应有抗干扰的技术措施,在发射与飞行中,保证不受干扰地按照预定作战计划实施,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装备了大量先进的防空兵器,但这些防空力量在多国部队强大的电子攻势面前基本上无所作为。世界许多著名军事评论家都认为:多国部队突袭作战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电子战,认为海湾战“是电子战的真正胜利”。“宣传了 10 多年的电子战理论在海湾正在得到证实”。多国部队在交战中主要采取的电子战战术主要有八点:一是实施了电子战佯攻。在空袭前 24 小时,对伊军的雷达和通信系统实施了全频率全方位的迷盲信号干扰,造成了立即将发动进攻的假象,疲惫和麻痹了伊军,从而达成了空袭的突然性:二是实施无线电静默。多国部队的飞机起飞后,保持了严格的无线电静默和灯火管制,不到万不得已,不允许雷达和无线电通信设备开机;三是使用专用电子干扰飞机开辟空中走廊。在多国部队的飞机起飞前 2 小时,派出 EA—6B 专用电子战飞机飞临科伊上空实施强烈的电子干扰,投撒无源干扰金属箔条,形成干扰走廊, 为空袭飞机开辟空中通道。同时,还利用 E—3B 预警控制机和 RC—135 电子侦察飞机监视伊军动静,为空袭的飞机提供了早期预警;四是扫清了前沿障碍。多国部队首批空袭飞机飞到距沙、科边界 50—70 公里时,陆军派出攻

击直升机共发射反雷达导弹约 400 枚,基本上摧毁了位于空袭航线附近的伊军雷达,扫清了空袭的前沿障碍,使伊军变成了“瞎子”和“聋子”,即使伊军的飞机升空,由于无地面雷达引导,也无法进入阵地和发现多国部队的飞机;五是以隐形飞机打头阵,确保首战成功。多国部队的 F—117A 战斗轰炸机在电子干扰的掩护下,利用本身的隐形特性进入伊方领空,准确投弹, 首战告捷;六是利用伊军雷达盲区,巧妙选择最佳进攻航线。多国部队的 F

—115、F—111 和 A—6E 等非隐形飞机充分利用电子侦察成果,在将要进入伊军雷达探测范围之前改作超低空飞行,从伊军雷达盲区进入并接近目标。在距目标 40—60 公里爬升投弹时,EF—111A、EA—6B 专用电子战飞机采用随队支援干扰和远距、近距支援干扰等战术实施掩护,以确保攻击飞机的安全;七是干扰伊军对空指挥通信,支援空战,在空战中,利用伊军飞机严重依赖地面指挥引导的弱点,派出 EC—130H 通信干扰飞机干扰伊军对空通信联络,使已习惯地听命于地面高级指挥机关随机进行指挥的伊拉克空军,失去了地面的指挥引导而成为无头苍蝇,无法组织起及时有效的抵抗和反冲击,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八是发挥高技术兵器优势,集中攻击伊军雷达、通信系统。美军的 F—4G 和英军的“狂风”飞机分别携带“哈姆”激光制导炸弹和空射反辐射导弹执行空中巡逻任务,一旦发现伊军雷达开机,立即实施攻击。F—117A 和“战斧”式巡航导弹则重点攻击伊军指挥通信设施。

由此可见,电子战技术是高技术战争的核心之一,现代兵器越是先进, 对电子技术的依赖程度就越大,这就从根本上奠定了电子战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地位。同时,电子战又是高技术的克星,这也为马岛、贝卡谷地之战和美利冲突所多次证明。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多次使用了电子战技术和战术,所以能够以极小的代价获取了巨大的胜利。相反,伊拉克虽然拥有性能先进、数量众多的防空兵器,但终因缺乏有效的电子战能力,使作战中“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指挥不灵,始终处在被动挨打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