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多种防护突防能力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现代战场导弹作战环境愈来愈恶劣,导弹飞行要遭遇到核爆环境、反导系统拦截情况、电子干扰等。因此为了达到导弹战的目的,必须从技术上采取一系列自身防护与突破拦截的措施。

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使用导弹武器作战,必须解决核环境的干扰和防御反导系统拦截的问题。

核爆炸时产生的杀伤破坏效应主要有:①冲击波产生超压、动压和正压, 对武器装备破坏力很大;②光辐射,其杀伤破坏主要取决于光冲量的大小。照射到物体上的光辐射一部分能量被物体吸引后,转变为热能,能使物体表面温度剧升,甚至使物体熔化;③核电磁脉冲,在很大范围内会造成电子系统或电气设备的损坏或干扰,使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失灵;④早期核辐射;

⑤放射性沾染。对于导弹来说,主要是光辐射和核电磁脉冲的危害,因此导弹设计者在弹头外涂上防热涂料,并选择耐高温材料作为弹头壳体材料,同时对于弹载电子设备及线路器件进行抗核加固等措施。

为了防止反导系统的探测、跟踪与拦截,导弹在技术上不仅采取诸如释放诱饵(铝箔、假金属弹头等);让弹头自旋;采取隐身技术;采用雷达吸波材料等作导弹外壳;改变导弹外形降低波反射截面等;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就是较早采用隐身技术的导弹;在推进剂中增添能消除或降低热辐射信号特征的材料等措施;在弹头制导与攻击目标方式上采用多弹头技术,具体有以下几种:①集束式多弹头。在无制导的母舱内装多个子弹头,同时或分批释放后作惯性飞行。集束式多弹头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为突破敌方反导弹系统开始研制的。这种弹头较单弹头,提高了突防能力,对面目标毁伤效

果较好;但弹头不能分导,精度较低,不宜打击点(硬)目标。②分导式多弹头。在有制导装置的母舱内装多个子弹头,由母舱按预定程序逐个释放, 使其分别导向各自的目标。分导式多弹头能攻击相隔一定距离的数个目标, 也能集中攻击一个面目标,从而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命中精度和毁伤效果。分导式多弹头是在精确制导系统、高比威力核弹头和小型火箭发动机等关键技术获得突破的基础上,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发展的。70 年代美国研制成功,首先装备在“民兵Ⅲ”等导弹上。③机动式多弹头。在同一个母舱内装多个弹头,释放后能按预定程序分别作机动飞行,寻找和攻击各自的目标。机动式多弹头脱离母舱后能机动飞行,使对方反导系统难以跟踪和拦截。装有末制导装置的机动式多弹头,还可各自修正其机动飞行中的误差, 较准确地攻击各自目标,以提高命中精度和毁伤能力。

70 年代初美国首先研制了“MK—500”机动式弹头,采用折锥和移动配重的方法,使弹头在气动力和重力作用下,产生滚动,基本达到了机动飞行的要求。

对于战术导弹来说,也存在着突防和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生存的问题。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的迅速发展,反精确制导武器的技术对抗措施也不断出现, 其中有闪光诱饵弹、箔条、红外涂层、烟雾、气溶胶、光电干扰、电子对抗等。采取这类干扰措施使目标不易破发现,可大大降低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效果。现代战术导弹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反电子战和对付反导系统:借助隐身技术,消除导弹雷达特征,如美“战斧”巡航导弹,在导弹外壳使用了隐身材料(具有吸波,不反对雷达波的功能);导弹内部构件不采取有角结构, 可将电波反射至地面方向;增加非金属构件等方法的运用;在导弹飞行期间使电子设备尽量不工作,如法国制 ASMP 巡航导弹飞行时,一直很“安静”; 雷达高度表和地形跟踪雷达等不释放电磁信号,致使敌方电子对抗措施无法发挥作用;提高导弹飞行速度,降低飞行高度,使敌防御系统无法反应、无法跟踪;采用惯性制导等自主式制导技术以及红外制导等”发射后不用管” 措施,加强导弹自主攻击能力;使用大量箔条,错误引导其探测跟踪设备, 制导假目标;先行对已知防御系统电子战系统进行电子干扰,使其无法工作; 加强弹体防雨、雷、电、冰雹等措施,提高导弹全天候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