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面射来的枪弹——记周恩来沙基遇险

赵桂来

渊薮

周恩来这次遇险发生在“沙基惨案”中。

周恩来生前曾向我们警卫人员谈过他两次遇险的情况:一次是我将在《找不到答案的枪击》一文中所介绍的,另一次就是本文要介绍的沙基遇验。

“沙基惨案”发生于 1925 年 6 月,当时年仅 27 岁的周恩来,正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沙基惨案”是英、法等帝国主义继上海“五卅惨案”之后,在中国制造的又一起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事件。

1925 年 5 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席卷全国。广州和香港的工人也奋起罢工,声讨英、法等帝国主义的暴行。6 月 23 日,广州的罢工工人、农民和学生 10 万人,上街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支持和声援上海工人的行动。当时,身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组织和率领黄埔军校的一部分学生军,参加了这次示威大游行。

当游行队伍行进到广州沙面租界对面的沙基街的时候,早已荷枪实弹虎视眈眈的英、法等帝国主义的军警,突然用机关枪、步枪猛烈射击,致使游行群众 50 余人当场死亡,170 余人受伤。当时一左一右和周恩来并肩前进的两位同志,第一排枪响,即被帝国主义军警的罪恶子弹夺去了生命,倒在血泊中,周恩来幸免于难。

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沙基惨案”。

沙基街位于广州城城垣的西南角。这里原本是个荒凉的河滩,自对面的沙面岛“繁荣”起来之后,才沿着河滩建起了一条西式街道。这条街道与沙面隔河相望,相距不过 50 至 100 米,东西两端各有一座木桥,与沙面相连。“沙基惨案”后,革命政府为铭记国耻,已将其改名为“六·二三街”。

沙基街对面的沙面,原来是个小渔岛。沙面的南面是珠江和白鹅潭的汇流处,北面有一条小河汊,与沙基街的陆地相隔。现在的沙面,已成为广州市的骄傲,这里街道宽阔,树木苍郁。现代化的白天鹅摩天大楼直插云天, 就像广州市高高扬起的改革开放的风帆。

但过去,这个渔岛却是帝国主义圈定的殖民地,是中华民族耻辱的标志。早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前后,帝国主义入侵者就看中了这个可以由水路直

达的小岛。他们贿赂清廷广州府的官员,以此作为“夷人”的“居留地”, 允许他门在此居留和他们的商船在此停泊。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7 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占领了广州及广州附近许多城镇,直到 1860 年英法联军攻

占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廷屈服议和之后,英法联军才在 1861 年退出广

州。但这个小岛及小岛附近的水域并没有交还,作为租借地硬扣下来。到 1925 年“沙基惨案”发生时,这个小岛已被他们整治成可以代表“西方文明”的橱窗。他们不但在这里设了政权和管理机构,建了英、法、日、葡领事馆, 开办了许多外国企业,还修造了当时看来相当豪华的维多利亚大酒楼。许多富豪就是鸦片战争前被欧洲人和亚洲人称之谓“海盗”的人。这些海盗,一

种是属于某国政府的,另一种则是当时所谓的冒险家们。当时他们合伙入侵, 大肆抢掠,如今早已变得“文明”起来,成了“国中之国”的官方武装力量。在岛上为他们服役的中国人,不但备受虐待,而且进出小岛要持有他们颁发的证件,以及检查搜身。

小岛虽是弹丸之地,但它的辐射力却非常大,辐射面非常广。广州的官府、广州的社会都被它以高速和高效能地扫描着。他们自信已创造出一种新“模式”,即半殖民地的形式,可以收到统治印度、来律宾、印度尼西亚那种殖民地模式的同样的效果。这种模式,始于清王朝道光年间,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之后,他们从未有过失败的纪录。但是,自中国共产党 1924 年 1 月在广州帮助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增添了三民主义的内容,实现了国共合作,帝国主义者感觉到与过去不同了,他们的“西方文明”屡遭失败。他们敏感地感到这种变化是一种不寻常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鸦片战争以来未曾有过,而且是发生在西方 14 个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企图扑灭列宁在俄国的革命失败之后。他们深深感到这是继俄国之后,在东方出现的前所未有的险情,于是把这种险情概括叫“赤化”。

当时,一位英国人曾著文分析说:广州已成为激进主义的中心,国民党已经有一种共产主义的趋向。军事学校已经在黄埔建立,学生由俄国军官训练,一般说来抱有俄国的观点。他们在训练过程中,发展了两种对抗情绪, 一是反对英国;一是反对基督教。发展到加入抗议“五卅案件”时就尖锐化了。

广州是他们侵略中国首开纪录破门得分的地方,他们要将这一得胜纪录保持到终场。根据他们的历史经验,破门得分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武装方式。于是,1924 年 10 月间,在广州城发动商团叛变;1925 年春支持陈炯明攻打广州;1925 年 5 月唆使据守广州城区的滇、桂军阀头子刘震寰、杨希闵兵变。“沙基惨案”就发生在 6 月 12 日平息滇、桂军阀头子的兵变之后,两

者相距只有 11 天。

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西方帝国主义者一再叫嚷“孙中山赤化”、“广州赤化”,似乎他们反对的只是共产党,其实这只不过是他们的借口。他们的目的,是企图永远保住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保住中国这块国土庞大,物产丰富的半殖民地。

当然,那位英国人说“赤化”是别有用心,但是 1925 年广州确实曾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许多共产党人曾经来过或集中在广州。其中著名的就有: 李大钊、彭湃(时任国民党农民部秘书)、苏兆征、杨匏安(时任国民党组织部秘书)、周恩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董必武、谭平山(时任国民党组织部长)、林伯渠(时任国民党农民部长)、吴玉章。此外,在黄埔军校任职的还有聂荣臻、肖楚女、熊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