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的创新

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与前代相比有很大改进。从唐代陆龟蒙《来耜经》中记载看来,农具不但种类多,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如江东的耕犁,由 11 部分构成,铁制部件有犁镵和犁壁,木制部件有犁底、压镵、梨箭、梨辕、梨梢、梨评、梨建和梨镵等。在使用时,推动梨评,则梨箭向下,入土也深;拉退梨评,则梨箭向上,入土也浅。这样,不论浅耕抑或深耕,都能操纵自如。孙常叙在《来耜的起源与发展》中说:

“唐梨的特点是铧底的平面飞出,形成两片单翼,空窍相对地向里缩小, 因而凸面窍板向里移动凸出更大棱角。平面和凸面之间相对构成三角椎形的空壳,通体构成一个二等边的锐三角形,构成近代梨铧的基本形式。”

唐铧有突出的中分破土的三角锋棱,这样破起土来既深又快,用起来也比较轻巧。我国古代的耕犁至唐代就基本上定型了。

在灌溉工具方面,在继续使用古老的桔槔辘轳、翻车等工具的同时,又创造出连筒、筒车、桶车、水轮等效率更高的灌溉工具。唐政府于大和二年

(公元 828 年)曾令京北府造水车,给郑渠、白渠旁的百姓,以溉水田。唐

大和三年(公元 829 年)日本谆和天长六年,曾仿造唐的水车,用以灌溉, 足见唐王朝的农具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宋、元时候,劳动人民对生产工具又有新的改进。北宋时发明的铲草用的镫锄,开垦芦苇地的锄刀,插秧用的秧马,都是费力少而功效高的农具。秧马是湖北鄂州农民所创。农民骑在秧马上插秧,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减轻弯腰弓背的劳苦。宋初,为了解决耕牛缺乏的问题,还曾踏犁耕田,四、五个劳动力的功效,约可相当于牛耕的一半,南方农民还普遍使用龙骨车来戽水。龙骨车有的用人力,有的用风力。此外,比龙骨车运转力运转更大的筒车也用来引水上山。

在元代,劳动人民对农具又有新的创造。关于元代的农具,在王祯的《农书》中有不少反映。王祯是元代农学家,山东东平人。元初先后作过安徽旌德和江西广丰的县官。他写的《农书》既总结了古代的农业生产经验,又介绍了当时的新技术,全书共 37 卷,现存 36 卷,是继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的《农器图谱》部分,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对农具作了详尽的介绍,是该书的重点。从书中可以看到, 在翻土整地的农具方面当时人们已经创造出各种适合不同需要的铁犁,还创制了畜拉的耙耢和水田用的耖等农具,用来碎土和耱平土地。在播种工具方面,元代的劳动人民对古代耧车又作了重大的改进,在耧车上附加了肥料箱和配上砘车,使播种同施肥、下种和压土等都能结合起来。在农耕锄草方面, 王祯介绍了耨、锄、铲、耕以及当时北方旱田使用的畜拉耧锄、南方水田使

用的耨马和耘爪等先进农具。书中介绍的收获工具也很多,其中收获荞麦用的推镰和快速收麦器都是很先进的收获工具。王祯在介绍农具的同时,还自行设计、制造和改进了一些农业器械。例如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设计了水转翻车和高筒转车。前者是以水力作动力的提水灌溉工具;后者是适用田高水低地方的灌溉机械。王祯还设计了一种叫做“水轮三事”的农产品加工机械, 据说它以水为动力,兼有磨面、砻稻和碾米三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