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
占城稻在北宋以前已传入福建,宋真宗时遣使到福建收买稻种,“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江南、淮南、两浙三路作为种子。到了南宋初年,江南所种稻田,绝大部分是占城稻。苏、湖一带土地肥沃,改种占城稻以后,部分地区甚至可以一年两熟,大大提高了产量。入宋以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明显超过北方。北宋时,一般的产量,“大约中岁亩收一石”,南方江浙地区的稻田,平常年份的收获,每亩可得二石至三石。南宋,苏湖地区改用占城稻种以后,在丰收年份上每亩可得五、六石,因而有“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
中世纪时期,中国的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发展。
茶叶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叶在唐时便成为较普遍的饮料。中唐以后, 茶叶更成为人民的日常饮料。开元时,一些城市里已有专门煎茶出卖的茶店。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开始征茶税,后专置榷茶使。从此以后,茶税成为历代封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由于茶叶栽培日渐扩大,德宗时的陆羽还总结了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制作方法,这就是有名的《茶经》。北宋时茶叶的栽培遍及淮南、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这些地区每年上缴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达 1450 多万斤,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而且远销国外。北宋的茶叶品种很多,福建所产最为著名。南宋时,南方的注茶地比北宋更多,吴兴的紫笋、常州的阳羡、绍兴的目注、隆兴的黄龙等,都被称为“绝品”。棉花种植也有了发展。北宋时,棉花的种植在福建、广东一带已渐盛行;南宋时,又从闽、粤发展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元代,江南地区已盛种棉花,北方陕甘一带又从西域传来了新的棉种。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元政府设置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木棉提举司,年征木棉布 10 万匹。成宗元贞二年
(1296 年)复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反映了棉花种植的普遍及棉纺织业的发达。
用甘蔗制糖技术,南北朝时已比较成熟。北宋时,甘蔗在闽、浙、川、广一带种植。南宋时,这些地区都盛产甘蔗。四川的遂宁到处都是蔗田,农民把甘蔗和谷物轮流栽种,借以保持地力。南宋绍兴年间王灼著有《糖霜谱》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记述种蔗制糖方法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