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剧的苏州文化特质

作为苏剧基础和灵魂的苏州滩簧历史悠久,传统深厚,资源丰富。苏剧本身又在文学、音乐和表演等多个方面与昆曲有着渊源关系。

苏剧音乐唱腔的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词,三是滩簧曲调。因深受昆腔的影响,所以苏剧的音乐风格婉转清丽、细腻动人,具有浓厚的江南风味。

苏剧伴奏以二胡为主要乐器,兼用江南丝竹。常用的传统曲调有太平调、弦索调、费家调、柴调、迷魂调、银绞丝、流水板、二犯调和挑袍调等数十种,其中太平调使用最多,又有慢板、快板和散板等各种板式。

另外还有源自昆曲的曲头、一江风、点绛唇、朝元歌、锁南枝、六么令和羽调排歌等,一些苏州一带流传的民歌小曲如春调、劈破玉、大九连环、小九连环、五更十送和知心客等也常作插曲使用。

在表演上,苏剧学习昆剧,把昆剧表演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吸收融化,第一代演员朱国梁、龚祥甫和张娴等同时也是昆剧演员。

第一个苏剧团国风苏剧团由苏剧和昆剧演员组成,历年来演出的一部分剧目,如《占花魁·醉归》和《白兔记·送子》等均按昆剧风格表演。

江苏苏昆剧团的“继”、“承”等辈苏剧演员,都在学艺之初以昆剧打基础,并兼演昆剧。

苏剧的角色行当与昆剧基本相同,但分行不如昆剧严格。班社中以丑角为第一主角,旦角为第二主角。实际演唱时只有5名或7名演员围坐桌旁,分任各行角色,自拉自唱,有老生、小生、旦、老旦、丑五行。

老生扮演年老的官员、员外、寒儒和老仆等角色。副末和老外均由老生演员应行,如《白兔记》的刘智远、《朱买臣休妻》的朱买臣和《王十朋》的钱流行等。

苏剧没有专工净角的演员,为数很少的净角戏,包括大面、白面和邋遢白面角色,均由老生演员兼演,如《秦香莲》的包拯、《貂蝉与吕布》的董卓和《窦公送子》的窦公等。

小生扮演年轻的文人雅士,或落魄书生,或年轻得官者,或清秀勇猛者。分冠生、巾生、鞋皮生和翎子生,均由小生演员应行,如《王魁负桂英》的王魁、《唐伯虎智圆梅花梦》的唐伯虎、《连升店》的王明芳和《貂蝉与吕布》的吕布等。

旦行扮演闺阁千金、侍妾丫鬟、小家碧玉或中年妇女,包括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和六旦,均由旦角演员应行,如《白兔记·出猎》的李三娘、《寻亲记》的周瑞隆、《渔家乐·刺梁》的邬飞霞以及《春香闹学》的杜丽娘和春香等。

老旦扮演各类老年妇女,如《西厢记》的崔夫人、《王十朋》的王母和《醉归》的鸨母等。丑旦通常亦由老旦演员兼饰。

丑行扮演狡诈阴险的文人、公子、赌徒和恶棍,或诙谐滑稽、心地善良的小人物等,相当于昆剧的二面和小面,均由丑角演员应行,如《十五贯》的娄阿鼠、《寻亲记》的茶博士,以及后滩戏《卖橄榄》的张老三、《马浪荡》的马浪荡和《荡湖船》的李君甫等。

苏剧有老外、老生、副末、冠生、巾生、雉尾生、穷生、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净、副、丑等。演员往往一人兼几行,如老生兼演老外和副末,副兼演丑,正旦兼演作旦、四旦、五旦、六旦等。

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苏剧逐步形成了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苏州文化的特质。

[旁注]

《占花魁》 原名《卖油郎独占花魁》,载于《醒世恒言》,后经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李玉改为剧本演出。故事讲述卖油郎秦钟在西湖边偶遇名妓“西湖花魁”王美娘,心痴神迷。美娘阅尽风尘,觉秦钟忠诚可靠,赎身从良。常演的有《湖楼》、《受吐》、《独占》等几折。

貂蝉 是民间传说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闭月。貂蝉的事迹最后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整理创作出一个完整的形象。一般认为,貂蝉并非本名,元代杂曲《连环计》中说她的真实姓名叫任红昌,此人物的真实性存有争议。貂蝉与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我国古代四大美女。

[阅读链接]

《白兔记》故事讲述徐州沙陀村在冬令祭神赛社时,社主李文奎将女儿三娘许配与刘知远。知远不堪兄嫂欺侮,决定去投军。知远走后,兄嫂百般欺侮三娘,迫使她在低矮的磨房内分娩,自己咬断脐带,为儿子取名咬脐郎。

兄嫂又要溺死幼儿,老家人窦公将咬脐郎送到并州刘知远处。刘知远屡立战功,被长官岳勋招赘东床,岳小姐抚养咬脐郎。

16年后,咬脐郎行猎,箭中白兔。兔儿带箭逃走,钻入一位凄苦妇人裙下就不见了。咬脐郎问汲水妇人,觉得妇人身世与己有关。

他回家禀告父亲,刘知远告之此妇人是他的生母。刘知远又去和三娘相会,在三娘求情下,宽恕了大哥,处死了大嫂。

一般认为,《白兔记》系温州的书会才人所作。苏剧多次演出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