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的舞美艺术

20世纪60年代以后,滑稽戏的舞台美术有了创造性的发展,舞台美术也有了一定的个性化,滑稽戏的舞台美术有了自己的特征。夸张变形的舞台美术能够给滑稽剧的表演增添更浓厚的喜剧色彩。

舞台美术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由上海滑稽剧团演出的《可口可笑》,舞台美术设计将“可口可笑”4个字用变形、离形和舍形的手段进行放大,作为整台的夸张布景主题,完全不拘泥生活的真实,形成了别有风趣的特殊风格。

舞台美术中的漫画作品也有极强的滑稽效果,如上海滑稽剧团演出的《摩登面具》,从布景到剧中人物造型都是面具式的,充分展现出剧中蕴含的某种哲理。

舞台美术中的空灵写意主要表现美术的玄幻色彩,如由上海曲艺剧团演出的《路灯下的宝贝》,主题布景是铁制框架形结构,空间感十分强烈,模式的道具虚虚实实,体现出道具的活跃感。在演出中,布景道具随着时空的转换便捷快速,让观众产生种种联想。

舞台美术中,高明而充满智慧的舞台美术设计让滑稽戏更加富有噱头,如由上海大公滑稽剧团演出的《七十二家房客》剧中,小皮匠住在破旧低矮的一楼,二楼是二房东,二者有一段争吵的戏。

当小皮匠将二楼楼板捅出一大洞伸出脑袋哇哇吵架时,观众席里发出一阵爆笑,俗称“大爆头”,这是一个非常经典地利用布景达到最佳噱头的成功范例。

无锡滑稽剧团的舞台美术设计师杨亚典在滑稽戏《我肯嫁给他》的舞台美术设计中,利用舞台的假定性,大胆地运用美术的装饰手法,抓住三个春天的感觉,跳出箱形布景的束缚,采用新颖的几何形的局部结构。

在舞台美术材料上,独具匠心的使用有色灯芯绒布料来装饰布景,质感清新、简洁明快,自由的空间和夸张的表演统一和完美,成为当时舞台美术界的新亮点。

滑稽戏除了上面的这些艺术特点外,还有一个借用来自文明戏和独角戏的套子的特点。所谓套子,就是借鉴于中外著名喜剧作品,或吸取民间传说,或从生活中提炼和归纳特殊的喜剧剧情结构,形成特定的套式。按照这些情节结构,往往能达成喜剧情势,产生令人发笑的效果。

好的滑稽戏总是运用了套子而不显痕迹,因为它以新鲜的生活情节和生动的人物性格感染观众,使结构的程式得到新的生命。常见的有因小失大、作茧自缚、反客为主、欲盖弥彰和指桑骂槐等,这些名称是根据剧情借用成语而题名的。

滑稽戏从喜剧的要求出发,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和中外音乐兼收并用,并在表演中融合说、学、做、唱等多种表演方式,使其总体喜剧效果显得丰富多彩和耐人寻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市先后成立了上海曲艺剧团、人民滑稽剧团和青艺滑稽剧团等。此外,还有常年坚持演出的业余滑稽剧团20余个,这些业余剧团具有一定的创作和表演水平。

上海曲艺剧团创作演出的《出色的答案》、《性命交关》和《路灯下的宝贝》等剧目反映了当时滑稽戏的丰硕成果。

《路灯下的宝贝》风格清新、明快,内容丰富而又脱俗。剧本写的是待业知青蒋大毛、二毛、丁阿发在周围群众的关怀与支持下,经过他们自身的努力,终于由惹人厌、使人忧的宝货,变成受人欢迎的宝贝。

滑稽戏舞台繁花似锦,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各团都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创新。滑稽戏独特的喜剧色彩和滑稽表演风靡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它像万花丛中一朵别具魅力的小花那样,以其特有的芬芳,吸引着那些眼光独到的欣赏者。

[旁注]

玄幻 网络文学,文体光怪陆离如穿越、科幻、西方魔幻、武侠,甚或改编电影动漫等等不一而足,称谓繁杂混乱难以定性。最终逐渐的归纳为一个词汇——玄幻。

民间传说 我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成为艺术化的历史,或者是历史化的艺术。

[阅读链接]

江苏省常州市滑稽剧团是滑稽戏形成过程中创立最早的艺术表演团体之一,1937年秋,由独角戏演员杨天笑、赵宝山在上海组建,故名“天宝剧团”。

1941年冬,该剧团推出第一大型滑稽戏《一碗饭》,引起轰动,演出盛况空前,江、浙、沪一带几乎家喻户晓,因此被称为“一碗饭剧团”。他们陆续编演了触及时弊、情节生动、结构完整的剧目,并形成了说唱并重,悲喜相融的艺术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全团演员满怀激情,创作移植了《合家欢》等40多部歌颂新社会、新生活、新风尚的新剧目,扩大了滑稽戏的影响。

1963年,杨天笑等5人参加了电影《满意不满意》的拍摄,使滑稽戏走上了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