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圣著写《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著有《孙子兵法》13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武出生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孙武出生的当天晚上,同在朝中为官的孙武的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都赶回家中。

全家上下自主人到仆人都沉浸在无比喜悦的氛围之中。孙书望着襁褓中的孙儿,真希望他快快长大,继承和发扬将门武业,报效国家。

孙书决定给孙儿取名为“武”,孙凭完全赞同。武的字形由“止”、“戈”两字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书上说“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协和大众和丰富财物。

也许是自幼受到将门家庭的熏陶,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而且特别尚武。

每当孙书、孙凭自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缠着他们,让他们给他讲故事。他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时间一长,在一旁侍候孙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学会了。于是,当祖父和父亲不在家时,孙武就缠着他们给他讲。

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黄帝兵书》、《太公兵法》、《风后渥奇经》、《易经卜兵》、《军志》、《军政》、《军礼》、《令典》、《周书》、《老子兵录》、《尚书兵纪》、《管子兵法》及上自黄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关战争的许多竹简,塞满了阁楼。

孙武就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

有一次,孙武读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就跑去问老师:“先生,祀是什么?戎是什么?”

老师想今天孙武问的问题倒是简单,于是随口说:“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孙武接着问:“祭祀是种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

老师顿觉奇异,一时答不出来。

孙武接着说:“只有兵,才是国家的大事,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孙武长到8岁,被送进“庠序”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当时,“五教六学”是“庠序”的主修课程。久而久之,老师感觉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赋,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教育孙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感兴趣的是“六学”中的“射”和“御”。在“射”、“御”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先给学生讲解了“射”、“御”的基本内容及学习“射”、“御”的意义。

“射”和“御”既是战场拼杀的基本技能,也是齐国社会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在齐国,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全民“射”、“御”逐赛,是国家选将取才的重要形式,也是有志之士展现自我,步入仕途的绝佳良机。

接下来,老师还重点讲解了齐国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风。神话传说中,东夷的英雄是羿。他用弓箭驯服了10个太阳,他还射死封豕长蛇,并在青丘把猛禽“大风”射死,为民除害。人们尊称他为“后羿”。

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灭商,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尚武风俗得以承袭,并发扬光大。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训练中,孙武对“射”和“御”投入了比其他学生多数倍的努力。孙武刻苦练习,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快,孙武就成了掌握这两项技能的同辈贵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孙武没有满足,没有就此止步,依旧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此时,孙武心中朦朦胧胧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像他的祖父孙书、叔父田穰苴一样,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

孙武后来到了吴国,先是隐姓埋名,在吴国的边邑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一面灌园种田,一面勘察战史,写作兵书,并时刻关注着天下大事和时局的变化等待时机,期望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干一番大事业。

在这期间,孙武结识了由楚国逃亡到吴国的伍子胥。伍子胥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和人品以及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

孙武带着他写的《兵法十三篇》觐见吴王。吴王阖闾有了伍子胥和孙武两员股肱之臣,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随着吴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伐楚的时机日益成熟。

公元前512年,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徐国,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

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徐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两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巨大,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

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

于是伍子胥与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

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进攻中抢掠不少财物,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0000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交战。

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便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0000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多人为前锋,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吴军先后用半渡而击等战法,11天行军350千米,五战五捷,一举攻陷楚国的国都郢。孙武以30000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多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孙武协助吴王灭楚之后,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孙子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流传的一部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兵书。《孙子兵法》虽然只有短短的5000余字,却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均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体现了他朴素唯物论的思想。

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这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

[旁注]

世袭 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先秦时期,我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

五教六学“五教”是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学”是指六种基本科目的学习,即礼、乐、射、御、书、数。

后羿 本称“司羿”,是司空、司徒等之一。“羿”是“射师”之义。“司羿”是“世袭的射师”。在帝喾时代,当时一位射师被任命为羽林军教头。到了夏初,因太康不理朝政,作为羽林军教头的司羿发动宫廷政变,摄取夏政,史称“后羿”。

伍子胥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其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遂成为诸侯一霸。

郢 位于湖北省荆州城郊外的东北处,距荆州古城约3000米。公元前278年春秋战国时期,楚平王所建,楚国在郢城建都的几百年间,是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阅读链接]

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学科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的哲学道理,从而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与孔子和老子的并列地位。

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不足,但它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