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发展军事思想

孙膑,生于山东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兵法大家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虽然已经为魏国服务,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干,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使孙膑这辈子再也不能在人前露面。

有一次,齐国的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来,孙膑以一个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暗中会见了齐的使者,向他游说。齐使者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地载着孙膑回到了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通过一次赛马,田忌发现孙膑很有军事才能,于是又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把孙膑当做老师。

这一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

田忌想要带领军队到赵国去解围,孙膑说:“解乱丝不能整团地抓住了去硬拉,劝解打架的人不能在双方相持很紧的地力去搏击,只要击中要害,冲击对方空虚之处,形势就会禁止相斗,危急的局面也就因此自行解除了。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魏国轻装精锐的士兵必定全部集中在国外,老弱疲敝的士兵留在国内。您不如率领部队迅速奔赴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要道,攻击它正当空虚之处,他们一定会放弃围赵而回兵解救自己。这样我们一举既可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又可收到使魏国疲惫的效果。”

田忌听从了孙膑这一建议。魏国的军队果然丢下赵国的都城邯郸,撤兵回国,和齐军在桂陵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13年之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孙膑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

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这时齐军已经越过了魏国国境而向西进了。

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善于用兵的人就可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孙子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现在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地的第一天造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

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3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弱,进入我国境内才3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

于是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晚上应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的地形险要,可以埋伏军队。就砍下大树的外皮露出白木质并且在上面写着:“庞涓死在这棵树下!”

接着,孙膑又命令齐军10000名擅长射箭的弓弩手,在马陵道两边埋伏,事先和那些弩手约好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

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字,就取火把来照看。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陷入一片混乱。

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临死前说:“这样—来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

齐军就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国的军队,俘虏魏太子申带回了齐国。孙膑因为这一仗在天下出了名。

马陵之战后,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研究,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

纵观《孙膑兵法》16篇,在继承先祖孙武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孙膑阐述了战争是政治斗争工具的战争观。他明确地说,战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但是,依靠空口说教办不到,所以才“举兵绳之”,用战争的手段禁止争夺。

然而,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不是可以经常使用的。战胜固然可以“存亡国,继绝世”,而一旦战败,则会“削地而危社稷”。所以,对待战争“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战争的国家一定灭亡,贪图胜利的人一定受辱。

孙膑同时指出,进行战争一定要合于“义”,“战而无义,天下无能固且强者”。经济是战争的基础,只要有充足的物质准备,小城照样能巩固坚守。

在《强兵》篇,孙膑又进一步提出,要想强兵,当务之急在于“富国”,明确揭示了战争对于经济的依赖关系。

其次,发展了孙武“任势”的军事理论,明确提出了“因势而利导之”的作战原则。势是战争态势,是敌我双方军事实力。他在《威王问》中说:“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而士的斗都应当在创造优势的条件下进行。

如齐威王问:“敌我两军实力相当,两军将领相望,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先动,应该怎么办?”

孙膑回答:“先派少量部队,由贱而勇敢的将吏率领去试探攻击,接战后只许败,不许胜,把主力部队隐蔽地布好阵势,待敌军分兵追击我小部队时,我军从侧翼攻击敌军主力,就可获得大胜。”

在应付“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时,孙膑提出要“让威”。即避开敌人锋芒,隐蔽好后续部队,以便使我军能随时转移。主力部队将持长兵器的战士排在前面,持短兵器的战士排在后面,选派弩机手援救危急。等待敌人攻击能力下降,再行反击。

这也是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以扭转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要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孙膑把弓弩比喻为“势”,也正在于说明战争就是要争取发射弩矢的那一最有利的瞬间。

孙膑还注意利用各种地形创造有利的态势。他在《官一》篇说:在山险中作战,要放开谷口,把敌人引出山谷来交战。在杂草丛生的地方作战,要虚设旌旗,诱敌深入,进行消灭。

再次,孙膑指出了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月战》篇中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这是人文思想的重要表现。

从人文主义的论题出发,孙膑与孟子一样,也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孙膑的这种以人为贵的军事思想,是战国时代人文思想在军事学理论方面的重要表现。

还有,孙膑在军事学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阵法。春秋时,由于盛行以车兵为主的方阵作战,阵法大多以“三阵”、“五阵”为主。形成以步兵为主,车、骑兵为羽翼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又出现了大规模的野战和围城战,所以军阵的阵法更加复杂化了。

孙膑在《官一》篇中,指出了十几种阵法,这就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军阵阵法。

孙膑还概括出一套使用八阵作战的理论:

用阵三分,每阵有锋,每锋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

这就是说,用八阵作战,可以把兵力分为主力、先锋、后续部队三支。作战时只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敌,而以其他三分之二作为机动兵力蓄劲待敌。如果敌人弱而乱,就用精锐的部队击溃它;如果敌人强而严整,就用老弱士卒去引诱它,待它兵力分散以后,再行进攻。

孙膑对于运用八阵作战的说明,是经典式的说明,可以从中了解古代军阵作战的奥秘。这是他多年统兵作战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孙膑还发挥了孙武“攻其所必救”的军事原则,把这一原则与“示之疑”、“示之不知事”等巧妙结合起来,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

[旁注]

大梁 战国时魏国都城,是当时我国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公元前339年,魏都自安邑迁此。隋唐以后,又通称今开封市为大梁,后改称汴梁。

邯郸 位于河北省南端,因邯山至此而尽得名。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社稷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稷,指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祇,这是农业之神。社稷后成为国家的代称。

[阅读链接]

《孙膑兵法》是战国时期战争实践的理论总结,继承了前辈军事家的优秀成果,又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发挥创造,在我国的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