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之魂——齐鲁拾英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齐鲁文化所孕育的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出现在这块土地上以后,成为齐鲁文化的开始。

之后,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又因这块土地濒临沿海和运河、黄河,为此,其民间手工业如年画、石刻、风筝工艺、丝绸等也颇为发达。这些各具特色的民间工艺更添了齐鲁文化的独具特色。

王羲之书法炉火纯青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琊,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出生于西晋末年的琅琊郡临沂的一个名门望族。

王氏家族是当时四大家族中的第一大族,家庭地位显赫,代代书香,世代为官。秦始皇时期的名将王翦,是其远祖。其父王旷是西晋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是东晋宰相,另一伯父王敦是东晋手握重兵的大将军。

王羲之5岁随家族过江,后居会稽山阴。王羲之虽出身名门大族,却丝毫没有沾染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先由父王旷和叔父王庾启蒙,7岁时跟从卫夫人学书。卫夫人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和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之后,王羲之跋山涉水,四下拜访名流研学名贴,临摹历代碑刻,转益多师。李斯和钟繇的真书,杜伯超和张旭的章草,刘德升和胡昭的行书,他都认真观察、分析、临摹、体会,勤学苦练。

王羲之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常常一边走路休息,一边揣摩字体的框架结构和笔法,心里想着,手指不知不觉地在身上比划,天长日久竟把衣服划破。

在练字时,王羲之往往凝眉苦思,仿佛天地间除了纸墨笔砚之外,什么都不存在了,以至废寝忘食。几十年持之以恒地刻苦钻研和不断创新,使王羲之最终成为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大书法家。

王羲之善于从自然界中观察学习,用心领悟。他有一个特殊的癖好,就是爱鹅。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有一个道士,想请王羲之写一卷经文,但王羲之轻易不肯替人抄写经书。道士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后,专门跑去,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请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笑着说:“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道家抄写一篇《黄庭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抄写了一卷经,把鹅带了回去。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王羲之从鹅的划水动作中,领悟到用笔的方法:执笔时要求食指高钩,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无名指内钩,如鹅掌撑地,运笔时要像鹅游水中,两掌拨水那样有力。做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王羲之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是与他师法自然的人生观,以及旷达豪放的性格分不开的。

由于王羲之过人的才气,加之他的家世背景,朝廷多次召他任侍中和吏部尚书等要职,均推辞不就。后来在扬州刺史殷浩的劝说下,才出任了右军将军和会稽内史,故有王右军之称。

任职期间,王羲之关心时事,体恤民情,直言敢谏,为官尽责。在会稽内史任内,朝廷赋役繁重,王羲之多次上书谏诤,力主减轻赋役,并多次开仓救济灾民。对贫苦百姓,王羲之非常同情,经常予以帮助。

有一天傍晚,他漫步到绍兴城里一座石桥边,见一老妇人,愁眉苦脸地提着一篮六角竹扇在路旁出售,大半天没有卖出一把。

王羲之借来笔、墨、砚,倚靠在栏杆上为老妇人的竹扇题词。老妇人见到这些龙飞凤舞的字,担心更不好卖,王羲之安慰她:“你不必担忧,只要说这竹扇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每把卖一百文,一定有人买”。

果然,竹扇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后人为了纪念王羲之的善行,便把这座桥取名为“题扇桥”,在其旁立了一块“晋右军题扇处”的石碑。

由于与当时的官场习气格格不入,又经常直言谏诤,王羲之逐渐失去了权贵们的信任,经常受到排挤,更加厌倦本来就不喜欢的令人窒息的官场生活,遂于永和十一年称病辞职归隐,专事书法、诗赋、散文,过着游山玩水,丝竹娱情,服食养性的悠闲生活,直至59岁时病逝。

在王羲之雄浑飘逸的书法世界中,最为奇秀,蔚为壮观的当属行书《兰亭集序》,它语言优美,线条流畅,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堪称是一座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书艺殿堂。

对《兰亭集序》,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不能尽得该文的神韵。就连王羲之本人其后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

王羲之的书法,博采秦汉以来篆、隶、楷、行、草等诸体之长,融于自己的书体之中。详察古今,精研书理,成功地把楷书和草书结合起来,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创造了刚劲中正,妍美流变的新书体。

王羲之的书法,刚健而娟秀,朴实而精巧,飘逸而端庄,达到炉火纯青和尽善尽美的境界,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堪称书法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旁注]

琅琊郡 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之一,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今夏河城,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东汉朝时期琅琊改治到今山东临沂。

钟繇 字元常,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黄庭经》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因此,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后世留传的只是摹刻本了。

尚书 战国时亦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及汉初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武帝时,选拔尚书、中书、侍中组成“中朝”,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因系近臣,地位渐高。在汉宣帝时期已经是有实权的职务了。

《兰亭集序》描写山阴兰亭修禊盛会,尽风物之美,人物之盛,吟咏之雄,并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内容深沉,文字优美。采用散体形式,杂以骈句,疏爽自然,笔端富于感情,低回曲折,不施修饰而情味隽永,具有清新通脱的艺术特色。

[阅读链接]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在海外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书家对王羲之一直是顶礼膜拜,奉若神明。

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东渡日本,就对日本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日本乃至亚洲书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