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首倡人性本善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出生在战国中期与鲁国毗邻的小诸侯国邹国。关于他的身世,后人所知很少,据说可能是孟孙氏的后代,由于家族的逐步衰微,孟子的先辈迁居到邹国,传到孟子父亲一代时,可能已经成了一般的平常人家。

孟子的父亲在孟子3岁时就去世了。孟子主要是在母亲的抚养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传说中孟子的母亲仉氏是一位很有识见,善于教子的女性。

“孟母三迁”故事非常有名,虽然这并不一定完全真实可信,但却可以看出在孟子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中,孟母的教育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其学业和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母亲的教育和年少时期求学的过程中,孟子渐渐对儒家学说产生了兴趣。稍长之后,孟子开始拜师求学,研习儒家学说。

经过刻苦的饱学和钻研,孟子终于学有所成,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深厚修养的儒学大师,并享有了较高的名望。到40岁之前,孟子的主要活动是聚徒讲学,宣传儒家思想。

在40岁之后,孟子开始奔走于各国,从事游说活动。孟子首先来到齐国,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当时的齐国是齐威王在位,正重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大振国威,一心想用武力征服天下。而孟子所倡导的王道仁政思想无疑与齐威王想推行的霸业格格不入,所以虽然受到礼遇,却不被重用。

后来孟子听说宋国的偃王想实行仁政,于是就离开齐国前往宋国。但不久孟子看到,宋国并没有实行仁政的诚意,就离开了宋国。

孟子离宋之后,经过薛国回到邹国,在邹国期间,滕国的滕定公去世,滕文公即位。因为滕文公做世子的时候,曾在宋国与孟子有过两次交谈,对孟子的为人为学十分仰慕。

所以刚一即位,便马上派然友到邹国,向孟子征求关于滕定公丧礼的意见,随后又礼聘孟子前往滕国帮他推行仁政。

孟子在滕国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言论,提出了一系列实行仁政的具体办法。当时农家学派的许行及其弟子们也慕名来到滕国,于是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就有了一场关于社会分工的论辩。

孟子在滕国的一系列言论,是他仁政思想的一次较为系统的阐述。不过因为滕国毕竟太小,而且危于齐楚之间,难以使他的仁政理想推行于天下。

后来,从千里之外传来魏国招贤的消息,孟子就离开滕国,来到魏国。

魏国在与齐秦楚等国的几次重大战役中惨败,丧师失地,国力渐衰,梁惠王决心东山再起。所以当大约已年过六旬的孟子一到魏国,梁惠王就迫不及待地前来面见。

孟子向梁惠王阐明了儒家先义后利的道理。此后,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多次交谈中,先后阐述了一系列王道仁政思想,并为梁惠王描述了一幅王道乐土的理想图景。

但是,在梁惠王看来,孟子所津津乐道的一切虽然美妙无比,却与魏国的实际处境相差太远,所以孟子的仁政理想仍不得实行。

梁惠王去世后,孟子见继位的梁襄王不是个可以寄希望的国君,于是就离开魏国,重返齐国。

这时齐威王已卒,其子齐宣王在位。经过齐威王的改革之后,齐国国势强盛,不可一世。宣王野心勃勃,想称霸中原,征服秦楚,最后一统天下,因而重兴稷下学宫以招贤纳士。所以,孟子返齐之后,仍受到礼遇,被齐宣王待为客卿。

此后,孟子在与齐宣王的交谈中,抓住一切契机,规劝齐宣王放弃霸道,推行仁政王道。但是,齐宣王对孟子所说的并不太感兴趣。后来,孟子离开齐国,送母归葬于鲁。

公元前315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后,请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在乐正子的劝说下,鲁平公准备登门拜访孟子,因为宠臣臧仓毁谤孟子而作罢。

孟子回到齐国后,正逢齐国趁燕国内乱出兵将其侵占,燕王哙自杀,相国子之也被齐军所杀。孟子劝告齐宣王送回俘虏,归还燕国重器,并与燕国臣民商议另立新君。

但是宣王不听,结果被燕国臣民和诸侯联军打败。孟子十分生气,于是辞退卿位,离开了齐国。

此时孟子已经70岁,无力再去游说诸侯,于是带领其弟子万章和公孙丑等人回到家乡邹国。此后,孟子专心讲学,并集中精力与万章和公孙丑等弟子序《诗》、《书》,并作《孟子》7篇。

作为战国中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孟子的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的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他著名的性善论,也就是认为人人都具有先天的和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

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形成了他的仁政王道学说。

在我国思想史上,孟子第一个提出了性善论并对人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认识论思想。自此之后,这一命题就成为历代思想家和哲学家关注的中心命题之一。

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也在此后2000余年的封建时期产生了不绝如缕回响。可以说,整个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都包含有孟子思想的影响在内。

[旁注]

农家学派 战国至西汉时注重农业生产的一个学派。针对当时不少学派鄙视农业生产,许行提出贤者应该与民同耕而食,饔飨而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同时对农业生产技术也作了总结。

稷下学宫 “稷”是我国春秋战国时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学宫因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天人合一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

[阅读链接]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

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

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