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军中马前卒——邹 容

1901 年冬天,一艘从四川重庆东下的客轮,穿行在三峡江面。汽笛一声

长鸣,四处的山谷立即响起了悠扬的回声。这时一个不到 20 岁的青年挺立在船头,壮丽的山峡景色激荡着他的心胸,而他的心却被谋求祖国出路的宏愿引向了远方。这个青年的名字叫邹容。

邹容(1885~1905 年)字蔚丹,又叫威丹,四川巴县人,出生在中法战争失败的那一年。这年代,中国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12 岁那年,邹容曾跟着哥哥参加巴县的科举考试。在考场上,他对词意晦涩的试题不甚了然, 要求主考官解释,竟遭到拒绝。邹容当场和主考官顶撞起来,愤而退出考场。这是他和封建制度所发生的第一次冲突。当时的维新运动已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展开,许多宣传维新的书刊,渐渐传入万山重叠的四川,邹容接触到其中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思想受到了启发。他决心抛弃“臭八股”,另选新的道路。

出国留学的风气这时开始盛行。因为日本自从明治维新后,向西方国家学习很快地强盛起来。日本成功的经验,吸引着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他们都想到日本看个究竟,去寻求些救国救民的真理,日本离中国近,到日本去容易,因此留学日本的人特别多。1901 年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只有一二百人,5 年后便猛增到 8000 多人,出国留学逐渐形成了热潮。邹容就是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下定东渡日本的决心的。

1902 年春天,邹容到达上海,为了减少留学日本语言的障碍,他先在上海逗留,补习日语。十里洋场的上海,当时已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基地,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侵略的严重性,在这里集中表现出来。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给邹容的心灵烙下了沉痛的创伤,激起他对清政府卖国罪行的愤恨。不久,他就继续踏上征途,从上海动身去日本东京。

那时,凡是留学生一到日本,都急于寻求新的知识,除了学习日文,准备进专门学校外,就是去留日学生会馆,跑书店,参加集会,听演讲,互相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当时,革命和改良两种思想,在留学生中正展开激烈的斗争。大批留学日本的风华正茂的青年知识分子,都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 他们在国内已受到人民群众斗争的影响,到国外又接触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认识很快地提高,纷纷走上革命的道路。在火热的生活中,邹容的思想也很快地跨进了一步。 1903 年春节,一千多名留学生在东京留学生会馆举行新年团拜,这实际上是一次宣传革命的大会。邹容登台演说,言词激愤, 激发了到会人的斗志。从此,他每会必到,成为留学生中鼓吹革命、反对清朝统治最年轻的一名激进分子。

这年 4 月,留学生中展开了“拒俄运动”,事情是这样的:八国联军侵犯中国时,沙俄趁机强占中国的东北。《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的侵略军陆续撤走,沙俄军队却继续赖着不走,因此激起了全国拒俄运动的浪潮。留日学生也闻风而动,如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队。邹容是大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义勇队的队员。

邹容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参加火热的爱国斗争外,还阅读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革命的烈火在他的胸中越烧越旺。他决心写一本宣传革命的书,揭露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唤起更多的人投入战斗。他把书名题为《革命军》。

清朝驻日公使蔡钧,对邹容的反清活动深为不满,逼迫他中止留学,回到上海。

这时候,从日本回国的蔡元培、章太炎已在上海设立了一所爱国学社, 吸收爱国青年入学。邹容一到上海,就进入爱国学社,和章太炎相识,章太炎比邹容大 18 岁,已是个有学问而且闻名的革命家。他们很快地成为战友。

康有为、梁启超等自从戊戌变法失败逃往日本后,还幻想清朝统治者有朝一日会变得开明,实行“君主立宪”,他们利用过去的理想,大肆宣扬保皇、立宪,想拉拢青年,抵制革命。这些在戊戌变法时起过进步作用的人, 已被时代所淘汰,不再是进步分子,而是抵制革命的顽固分子了。邹容很快就看到了这伙人的为虎为伥的真面目,和章太炎一起,对立宪派的反革命言论猛烈地开火。

邹容以他酣畅淋漓的笔墨,写完了在东京时就已经着手的《革命军》一书。“革命军”三个字,具有极大的战斗意义,它的矛头不只是指向清朝统治者,也给了立宪派当头棒喝,否定了他们所谓“中国只能改良,不能革命” 的谬论。

《革命军》猛烈地抨击清朝政府,指出这是个卖国的政府,指出革命是“天演之公例”,“世界之公理”,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伟大行动。它高举革命的旗帜,反复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大声疾呼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书的末尾,还满怀激情地高呼:“中华共和国万岁!革命独立万岁!”

《革命军》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一本系统地讲述资产阶级革命,号召人民起来革命的书。《革命军》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但它热情奔放,豪气纵横,具有无穷的精神力量。它一问世,就像给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掷出了一颗重型的炸弹,立刻震动全国,得到了革命者的热烈欢迎。有的人书一到手,“三读不厌”;有的人买不到书,借来连夜抄写。孙中山先生曾出钱刊印 1 万册,分发各处去用来宣传革命。因此,短短的几年时间,《革命军》

发行了 100 万册以上。

革命派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发动凌厉的攻势后,立刻遭到清政府的高压。1903 年,上海发动了轰动全国的“苏报案”。

这年 5 月,上海《苏报》刊登了《革命军》的“自序”,发表了两篇介绍《革命军》的文章,接着又发表了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这篇文章,不仅驳斥了康有为的保皇谬论,还把他们捧为“圣上”的光绪皇帝称作“载碞小丑”,说他“五谷不分”。这一下,可把清朝统治者气得暴跳如雷。

清朝政府立即勾结帝国主义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逮捕了章太炎、邹

容和报馆的有关人员,把他们判处徒刑。

章太炎和邹容在狱中被罚做苦工,吃不饱饭,还受狱卒的欺压,邹容心不能平,十分愤激,到 1905 年 2 月终于病倒,4 月初就死去了。这时他才 21 岁。

邹容不屈不挠,最后牺牲在狱中的事迹,激起了人们更大的愤慨,也赋予《革命军》以更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它“风行海内”,教育了整整一代的革命党人,对掀起资产阶级的革命高潮起了巨大的作用。

清朝政府绞杀革命言论的手段,是徒劳的,就在邹容发表《革命军》前后,在日本留学的陈天华写成了《警世钟》和《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用浅显通俗的文字,热情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愤怒控拆清朝政府卖国和帝国主义蹂躏中国人民的罪行,起了同样的作用。

革命思想正逐步转化为行动。早在 l904 年,爱国文学社的蔡元培等, 在上海成立了光复会。黄兴、陈天华、宋教仁在湖南成立了华兴会。湖北革命党人吕大森、张难也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这些革命的团体都把推翻清政府作为目标,积极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一带开展革命活动。

民主革命的思潮,已逐渐汇成全国革命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