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

正当孙中山一筹莫展,孑然无助的绝望时刻,1917 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给他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孙中山从苏维埃政府的对华宣言中认识到: 革命后的俄国,是“振兴中华”的真正同盟者。他设法同苏维埃政府联系, 表达了“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的愿望。列宁收到孙中山的电函后,委托外交人民委员会致电孙中山,表示在中国革命“艰辛的时刻”,俄国劳动阶级坚定地同中国兄弟站在一条战线上。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使孙中山看到了团结起来的人民群众的力量。他热烈支持学生和工人的英勇斗争,找到了“振兴中华”的依靠力量。

1921 年 6 月,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来中国,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援助孙中山的革命,促成两者的合作。7 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光荣诞生了。是年年底,在共产党员张太雷陪同下,马林到桂林拜访了孙中山,同孙中山亲切会谈了 9 天,建议孙中山组织一个能够联合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工农大众的政党,创办军官学校,培养革命骨干,孙中山十分赞同。经过反复酝酿,孙中山确定了一个崭新的革命方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922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专程从北京到上海,多次同孙中山交谈,具体讨论了通过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和两党合作等问题, 取得了一致意见。共产党人的真诚帮助,使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后来,孙中山曾经发自肺腑地告诉夫人宋庆龄说:“共产党人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几天后,由孙中山亲自主持,李大钊等以个人名义正式加入了国民党,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1924 年 1 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顾问的支持帮助下,孙中山完成了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

大政策,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央委员会。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是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共同纲领。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一个伟大历史功绩,也标志着他的政治思想的飞跃。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下令筹办军官学校,周恩来等许多优秀共产党员被派到黄埔军校工作。斗争的实践使孙中山深深认识到:“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没有广大人民为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将中国革命推向新高潮。当是,祖国北方军阀混战,灾难深重。孙中山决心北伐。1924 年秋,他在广东韶关举行北伐誓师,指令北伐各军分两路进军湖南和江西。此时,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赶走了北洋军阀曹琨、吴佩孚,电邀孙中山到北京共商国事。孙中山明知去北京有遭军阀暗算的危险,且身体已积劳成疾。但为了祖国的统一,他不顾个人安危,决心北上, 并在 1924 年 11 月发表了《北上宣言》,提出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以谋求中国之统一和建设。”

孙中山安排好各种工作,便和宋庆龄乘船离开广东。他沿途发表演说, 慷慨激昂地指出:“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军阀和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当孙中山路过天津时,张作霖、段祺瑞的代表借口前来看望,趁机劝说孙中山不要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愤怒地说:“假如不打倒帝国主义,我就不革命了。”孙中山抵达北京,受到 10 万市民欢迎,李大钊亲往迎接。这时,孙中山病情严重,医生确诊为肝癌晚期,段祺瑞对病危的孙中山并不放过,不但不召开国民会议,却坚持召开所谓的“善后会议”,强调不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坚决予以抵制,严正要求段祺瑞“改弦更张”。这是孙中山生前作出的最后一个重要决策。

孙中山的病情日益恶化。他留下了“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遗嘱,对后人予以殷切希望。1925 年 3 月 12

日凌晨 3 时,孙中山先生不幸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在他临终前,还竭尽最后一点精力,用极微弱的声音继继续续地反复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革命的先驱,他生前虽未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但是,他为后人设计了“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 他那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了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