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倡革命 创立民国

1894 年秋,孙中山告别了多灾多难的祖国,远涉重洋,来到太平洋北部

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当时,那里侨居着渴望祖国的强盛的 4 万多爱国同胞。孙中山坚持在他们中间进行反清革命宣传,得到了他们的热烈拥护。

同年 11 月 24 日,檀香山卑涉银行寓所,20 多位华侨在这里聚会,他们为甲午战败的国耻而切齿、悲愤。就是这次聚会,孙中山组织创立了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救国革命团体——兴中会。会上,孙中山低沉地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宣言》。当他读到“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时,声调高昂,热血沸腾,与会者无不表示赞同,一致通过了这个宣言。接着大家庄严宣誓:“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个纲领的雏型。1895 年 1 月,兴中会决定当年 10 月 26 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利用秋祭扫墓的时机,在广州发动起义。孙中山率陆浩东等人到香港、广州设立机关, 主持起义事宜。孙中山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 13 号开了个“乾亨行”,作为武装起义的指挥机构。经过半年多的策划,在“振兴中华”的旗帜下,团结了数千人,购置了 600 余支手枪,联络了会党,商定兵分三路,炸毁两广总督

府,夺占广州城。到了 10 月 25 日,香港方面派来的起义者因故不能按时到达,广州方面叛徒出卖了孙中山策划起义的秘密。侵占我香港英国殖民当局与清政府沆瀣一气,密通情报。清政府伸出魔爪,到处搜查,还悬赏 1000 两花银缉拿孙中山。兴中会骨干陆浩东等人不幸被捕,英勇牺牲。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没有打响,情势十分危急,会友们催孙中山迅即逃离,他却说:“同志们都不怕死,我怎么能临阵逃脱呢?”他冒着生命危险,从容地疏散会员, 销毁密件,被迫撤离广州,经香港,流亡日本。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就这样流产了。

在日本神户港上岸时,孙中山买了一张日文报纸,只见一条醒目的新闻赫然入目:

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

这条消息激起了孙中山澎湃的心潮。他感到称“革命”比他用“起事” “发难”等更能反映他所探索的“振兴中华”的道路,“革命党”的称呼比“会党”也更意义鲜明。他对随行的同志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

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此后,孙中山为了寻求革命真理,一直奔波在日本、檀香山、英国等地。

清政府在国内抓不到孙中山,密令清政府驻亚、欧、美各洲公使派出密探,伺机缉拿归案。为了避人耳日,孙中山剪掉长辫子,换掉长衫,还取了个日本名字“中山樵”。但断发改装,更名换姓,也没能躲过清政府鹰犬的追踪。1896 年 10 月 11 日,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公使派人诱骗绑架, 囚押在使馆,阴谋将他偷运回国杀害。幸亏他学医时的英籍老师康德黎积极营救,才得以脱险。通过举世瞩目的“伦敦蒙难”事件,孙中山在欧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蒙难后的一年里,孙中山继续留住伦敦,他经常去图书馆阅读西方的政治和经济书籍。这期间他还目睹了英国产业工人举行总罢工遭到英国政府残酷镇压的情景,产生了用民生主义来把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同时解决的初步设想。此后,孙中山风尘仆仆,远涉重洋,奔走呼号于欧、亚、美洲各地,宣传“非革命不能救国”的道理。一切爱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所鼓励;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血青年把他比作“革命之辰”,不远万里去找他;盼望中华崛起的华侨,掀起募捐献款热,乃至不惜毁家纾难。

1897 年秋,孙中山重返日本。1900 年,义和团运动席卷京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孙中山慷慨疾呼:堂堂中国有坐待瓜分之势,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不畏艰险地在日本、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积极活动,指令郑士良潜入广东,于 10 月 8 日在惠州揭竿起义。起义军旗开得胜,血战半月,发展到两万多人。但是,由于缺乏群众基础,给养不足,在清军重重包围下,起义军处境十分困难,最后不得不自行解散。孙中山直接组织的惠州起义又告失败。

困难可似激发先驱者的智慧,挫折只会坚定革命家的决心。20 世纪初期,在兴中会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其中著名的有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这些爱国团体的领导人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相继来到日本。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体会到这些革命团体各自为战, 力量分散,很不利于革命运动的开展。当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到日本后,孙中山便立即热情地同他们会晤,诚恳地指出“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提出“召集同志,合成大团,以图早日发动”,建议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的主张得到一致赞同。1905 年 8 月 20 日,在东京赤坂区正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孙中山被推为总理。不到一年,参加同盟会的就超过 1 万人。孙中山还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里将同盟会的革命纳领从理论上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孙中山为同盟会制定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政治思想,它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同盟会的建立,使中国革命风潮一日千里,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有了中流砥柱。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存在着一股改良思潮。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那些鼓吹忠君保皇、主张改良的保皇派展开了一场持续几年的大论战,揭露了保皇派的本来面目,大大促进了群众的觉醒。与此同时,孙中山还在 1905~1911 年的五年里,接连领导、组织了 10 次反清武装起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 1907 年 12 月的镇南关起义过程中,孙中山率领黄兴等人亲自到炮声隆隆的前线参加战斗。他激动地说:

“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轰击清军耳。”哪里有革命,哪里就有反革命的镇压。然而,反动派的血风腥雨扑不灭武装起义的熊熊烈火。正当孙中山在美国积极筹募革命经费的时候,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胜利的惊雷震响中原大地。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立即以“中华民国军政府大总统孙”的名义发表布告,号召各地奋起响应,摧枯拉朽,以共和代替帝制。不到两个月,当时全国 24 个省区中就有 14 个省宣布独立,其余 10 省反清斗争也风起云涌,清王朝很快陷入了土崩瓦解的绝境。

孙中山是从美国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的。报道说:“武昌革命军为奉孙逸仙命令而起者,拟建共和国体,其首任总统,当属之孙逸仙⋯⋯”他多么渴望飞渡太平洋,回到祖国,亲自指挥对清王朝的最后一击。但他意识到,目前最要紧的,是进行樽俎之间的外交斗争,继绝清王朝的后援,而不是去疆场上冲锋陷阵。经过 40 多天紧张的外交活动,孙中山于 1911

年 11 月 24 日由法国乘船回国,12 月 21 日到香港,12 月 25 日回到上海。4 天之后,17 省代表开会,筹组中央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 年元旦,孙中山乘专车从上海到达南京,在 50 年前太平天国的天王府宣誓就

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 3 个多月里,

制订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30 多件有利于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和措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对打击一切封建帝制的复辟活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辛亥革命的胜利,将统治中国长达 260 多年的清王朝和在中国持续了200O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概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孙中山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历史功绩,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是永远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