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
南京地区是六朝都城所在地,发现的六朝墓也最多。由于当时流行族葬制度,又迷信相墓术,所以,发现的六朝墓大多三五成群,分布于土山丘陵的半坡上。砖砌墓室,墓向依山势而定。中小型墓主要是平面呈长方形的平顶叠砌砖墓,或平面呈长方形或凸字形的券顶砖墓。大型墓一般有前后室, 四隅券进式顶,或前室四隅券进式顶,后室券顶。少数还带有 1—3 个侧室。有的还砌出棺床、祭台,在封门砖下,砌有通向墓外的瓦管排水沟。六朝前期(吴、晋)墓的随葬品以陶器、釉陶器为主;六朝后期(南朝)墓,随葬青瓷器明显增多①。
孙吴帝陵迄今未发现。已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孙吴墓是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墓②。朱然墓发现于安徽马鞍山,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后室所组成。前室平面近方形,四隅券进式穹窿顶;后室平面长方形,双层拱形券顶。墓葬早年被盗,残存遗物 140 多件,包括漆器、木器、青瓷器、陶器、铜器和
大量的铜钱。漆器数量最多,有十多个品种共 60 多件,器形多数是汉代常见的耳杯、盘、案、盒、壶、樽、奁等。另有漆槅和漆凭几,系三国时出现的新产品。胎质有木胎、篾胎、皮胎等。装饰工艺有鎏金铜扣、描漆、戗金锥刻、犀牛漆,有的还采用雕刻与彩绘相结合的方法。漆器以人物故事画为主,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弥补了绘画史上的一段空白。部分漆器的外底部有漆书“蜀郡作牢”字样,表明这批漆器均属蜀郡工官产品,为吴蜀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东晋南渡,陵墓都在建康(南京)。据唐人许嵩《建康实录》记载,东晋十一陵,位于“鸡笼山之阳”的有元、明、成、哀四帝陵,合称西陵;位于“钟山之阳”的有康、简文、孝武、安、恭五帝陵,合称东陵;位于“幕府山之阳”的有穆帝永平陵。另有废帝海西公司马弈废后卒于吴,葬地不详。经考古发掘,结合文献研究,“鸡笼山之阳”即今南京大学北园一带。1972 年在南京大学北园发掘的东晋大墓,当即西陵四帝之一①。“钟山之阳”即今南京太平门内富贵山一带。1960 年在富贵山南麓发现了恭帝陵的玄宫石碣
②,随后在其附近发掘到一座东晋大墓③。学者对这座大墓是哪一个帝陵存在
争议,但一致认为不出东陵后三陵之一④。
① 蒋赞初:《关于长江下游六朝墓葬的分期和断代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年。
②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 年 3 期。
①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文物》1973 年 4 期;李蔚然:《论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葬地选择和排葬方法》,《考古》1983 年 4 期。
② 李蔚然:《南京官贵山发现晋恭帝玄宫石碣》;《考古》1961 年 5 期。
③ 南京博物院:《南京富贵山东晋墓发掘报告》,《考古》1966 年 4 期。
④ 同①李蔚然文。蒋赞初:《南京东晋帝陵考》,《东南文化》,1992 年 3、4 合期。
“幕府山之阳”即今南京北郊幕府山南面的北岗山一带。1981 年在北崮山南麓(今南京汽轮电机厂内)发掘到一座东晋大墓,当即穆帝永平陵⑤。在其附近,还发掘东晋皇族墓数座⑥。
东晋陵墓基本上继承西晋的营建方法。陵墓大多开凿在半山腰南麓,依山为陵,不起坟。墓室皆为带甬道的券顶单室砖墓。甬道一般长 2~3 米,墓室长 4~7 米,墓室前有很长的排水沟。所不同的是,西晋陵墓道又长又宽, 甬道内设一道或二道石门;而东晋陵墓道偏短偏小,甬道内设一道或二道木门。东晋陵的随葬器物大体上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青瓷器皿,有盘口壶、鸡首壶、洗、碗等:第二类是陶质明器,有案、凭几、托盘、耳杯、圆盘、香熏,尤其是每墓均有 4 个雕塑龙虎形的帷帐座:第三类是漆器日用品,可辨的器形有盘、盒;第四类是金银饰品和玻璃器皿;第五类是铁镜、石黛板等杂物⑦。由此可以看出,东晋陵的规模和随葬品的数量、质量,都超过三国西晋;与汉唐陵墓作比较,则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或可说明,东晋偏安江左,在社会生产和物质生活上都有所发展,但非汉唐可比。
南朝陵墓在建康及其附近地区。由于南朝帝后陵及皇族(王侯)墓的前面有很长的神道,神道两侧立石兽、石柱、石碑。因此,清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做过调查,近人朱偰著《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集前人研究之大成。1950 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又多次进行勘查,共发现南朝陵墓 31 处,其中有
姓名可考的 25 处。根据勘查,得知刘宋陵墓分布在南京甘家巷和江宁其林铺一带;南齐陵墓在丹阳胡桥、建山一带;南梁帝后陵在丹阳东城村,皇族墓大多在南京尧化门甘家巷一带:陈陵在江宁方山、灵山和南京西善桥附近①。已发掘的南朝陵墓有姓名可考的计有:南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或高帝萧道成的泰安陵②,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③,东昏侯萧宝卷墓,和帝萧宝融的恭安陵④。南梁桂阳简王萧融墓⑤、桂阳敦王萧象墓⑥、安成康王萧秀墓⑦、建安郡王萧伟墓或昭明太子萧统墓⑧,陈文帝陈蒨的永宁陵⑨、宣帝陈顼的显宁陵⑩。
南朝陵墓沿袭东晋陵墓的营建方法,聚族而葬,迷信风水,所有的南朝帝后陵和皇族墓都选择在两山之间的山冲高地,后有隆起的山丘作为屏障, 前有开阔的平地,陵前神道顺山势直抵平岗。陵墓体制也都是带有甬道的单室砖墓。墓室平面长方形,顶部起券,帝陵长 13~15 米(包括甬道),甬道
⑤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北郊东晋墓发掘简报》,《考古》1983 年 4 期。
⑥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幕府山东晋墓》,《文物》1990 年 8 期。
⑦ 罗宗真:《六朝陵墓埋葬制度综述》,《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 物出版社,1980 年。
① 罗宗真:《六朝陵墓及其石刻》,《南京博物院集刊》第一集,1979 年。
② 同①。
③ 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及砖刻壁画》,《文物》1974 年 2 期。
④ 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文物》1980 年 2 期。邵玉健:《丹阳两座南朝失名陵墓墓主考》,《东南文化》1980 年 2 期。
⑤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梁洼阳王肖融夫妇合葬墓》,《文物》1981 年 12 期。
⑥ 南京博物院:《梁朝桂阳王肖象墓》,《文物》1990 年 8 期。
⑦ 南京博物院等:《南京栖霞山甘家巷六朝墓群》,《考古》1976 年 5 期。
⑧ 南京博物院:《南京尧化门南朝梁募发掘简报》,《文物》1981 年 12 期。
⑨ 同①。
⑩ 罗宗真:《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的发掘》,《考古》1963 年 6 期。
内设石门二道,石门额上浮雕仿木结构和桃形灯龛,室内有砖砌棺床和石棺座,棺床前设石祭台。棺床前后有阴井,并有砖砌排水沟通向墓外。墓室和甬道外有的筑有挡土护墙多道。整个墓室用花纹砖和模印砖画拼嵌而成。甬道两壁有的嵌砌狮子、武士砖画,顶部嵌砌太阳、月亮砖画。墓室内壁面嵌砌羽人戏龙、羽人戏虎、车马出行以及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画砖间杂有莲花和缠枝忍冬等甬案。皇族墓与帝陵差不多。墓前仍置石刻,但规模较小。墓室亦流行带甬道的单室砖墓,但比帝陵稍简化。全长 7~10 米。图道内设石门一道,墓壁多用莲花、忍冬、菱形纹砖拼嵌,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偶有发现。墓室内大多随葬石俑、石马和石帷帐座,有的还出土龟趺墓志。
南京及其附近,又是东晋南朝世家大族的聚葬地。东汉兴起的豪门士族聚族而葬、按辈份排列的制度,至东晋南朝尤为盛行。南京老虎山颜氏家族墓①、象山王氏家族墓②和宜兴周氏家族墓③,是考古工作较多的三个家族基地。老虎山颜氏墓地已发掘 9 座,墓皆南向,东西排列,长 70 米。象山王氏
墓地已发掘 7 座,墓亦南向,分行排列,占地 5 万平方米。宜昌周氏墓已发
掘 6 座,墓皆东向,北南排列,占地 5 万 7 千平方米。根据出土墓志及同一墓地中的死者关系,推知当时的排葬方式大约是:墓南向的墓群,长辈居右
(西),晚辈依次自右向左(自西而东)一行顺排,如老虎山颜氏墓;墓东向的墓群,长辈居左(北),晚辈依次自左向右(自北而南)一行排列,如宜兴周氏墓:另一种是长辈居中或居前,晚辈依次葬其两侧或晚辈居后方依辈分排葬,如象山王氏墓地。虽然这三种排葬方式,并不都是十分严格的, 个别较晚辈的放在长辈之间也偶有发现。但聚族而葬,按辈排列,他族不得混入,这是不能改变的。
此外,扬州、苏州、常州、无锡以及浙江的金华、衢县,江西的南昌、瑞昌、修水等地,也发现不少六朝墓。墓制与南京出土的同期墓基本相同。从西晋开始,以青瓷器随葬逐渐占据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