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的魏晋十六国墓葬,绝大多数发现于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吐鲁番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地面上常见平面方形的坟院式茔域,坟院内的墓葬作斜行排列或横行排列,有覆斗形或馒头形的坟丘为标志。墓葬以砖室墓和土洞墓为主。较大型的墓,墓门上砌有门楼或照墙,有的高达 10 多米,上砌仿木构的斗拱、门阙,并嵌彩绘或雕刻的小砖。墓室内绘壁画或小砖画。随葬陶器上多施刻划的水波纹,有较多木制明器。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等地的随葬器物,以带有纪年的镇墓陶瓶和衣物最具特色。本地区有明确纪年或可知身份的墓葬很多。粗略统计,发现于嘉峪关新城的有曹魏甘露二年
(257)段清墓,武乡亭侯墓(M9)①:发现于酒泉的有镇军梁君墓(丁家闸M1)、稗将军墓(崔家南湾 M1)②:发现于敦煌佛爷庙的有西晋咸宁二年(276)
② 洛阳市文物队:《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发掘报告》,《考古》1989 年 4 期。
③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晋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 年 1 期。
④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西晋王浚妻华芳墓清理简报》,《文物》1965 年 12 期。
⑤ 诸城县博物馆:《山东省诸城县西晋墓清理简报》,《考古》1985 年 12 期。
① 秦烈新:《前凉金错泥筩》,《文物》1972 年 6 期。
②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草厂坡北朝墓的发掘》,《考古》1959 年 6 期。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孝民屯晋墓发掘报告》,《考古》1983 年 6 期。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西晋帝陵勘察记》,《考古》1984 年 12 期。
① 甘肃省文物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5 年,甘省肃博物馆:《酒泉、嘉峪关晋墓的发掘》,《文物》1979 年 6 期。
② 甘肃省博物馆:《酒泉、嘉峪关晋墓的发掘》,《文物》1979 年 6 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年》824 页,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
墓、前凉升平十三年(369)墓、后凉麟加(嘉)八年(396)墓、北凉玄始十年(421)墓③:发现于武威的有魏青龙四年(236)墓④、前秦建元十二年
(376)墓⑤:发现于陇东崇信于家湾的有前赵光初二年(319)墓⑥;发现于吐鲁番阿斯塔那的有西晋泰始九年(273)墓,前秦建元二十年(3s4)墓、建元二十二年墓;前凉建兴三十六年(348)墓、升平十一年(367)墓;西凉建初十四年(405)墓;北凉义和二年(432)墓、义和三年墓,缘禾五年
(436)墓、缘禾六年墓①;以及青海大通发现的“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墓②, 等等。
已发现的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数以万计,目前已发掘 500 多座。这批墓葬分土洞墓和砖室墓两种,以土洞墓居多。都有斜坡墓道,有的墓道还有过洞、天井,有的砖室墓照墙为仿木结构建筑,也有在土洞墓的墓门上镶嵌土坯以构筑门相的。不论是土洞墓还是砖室墓,都由墓道(包括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包括耳室、龛)组成。墓内彩绘壁画是河西魏晋十六国墓的一个特点。壁画有大幅和小幅之分。大幅壁画是在几块砖面上用筛过的黄土掺合胶性物抹平作底,后用土红色起稿,再用墨线勾勒定稿,继而用石黄、白、朱、赭石、粉黄、灰浅赭色施彩。小幅壁画基本上是一砖一画, 作图程序与大幅壁画相同,只是用色较单纯,一般以墨、赭石和朱为主。河西发现的壁画墓,以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③和酒泉丁家闸十六国时期壁画④为代表。新城发现六座壁画墓,共保存壁画 600 多幅,内容取材于当时社会生活,以农桑、牲畜、酿造、出行、宴乐、狩猎、庖厨、生活用具、兵屯、营垒、坞壁、穹庐和建筑装饰图案为主要题材,借以炫耀墓主人生前的燕居行乐情景。丁家闸壁画墓(M5)的墓主似为西凉的王侯或三公,墓中着重描绘道家神话传说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境界,东王公、西王母、神兽、圣贤人物。壁画布满前室四壁,顶部绘复瓣莲花藻井,以土红色宽线为栏界,气势雄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长画卷。它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十六国时期大型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吐鲁番阿斯塔那晋十六国时期流行带斜坡墓道或竖井墓道的土洞墓。墓室平面近方形,顶部四角攒尖或覆斗式。洞内仅可容木棺,洞口用土坯或石头封闭。尸体用麻布缠裹,苇绳捆扎,因气候干燥,常形成千尸。死者大多
③ 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考古》1974 年 3 期。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 1983 年 10 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文物考古工作十年》,
《文物考古工作十年》324 页,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
④ 黎大祥:《武威发现三国墓》,《中国文物报》1991 年 9 月 22 日。
⑤ 钟长发等:《武威金沙公社出土前秦建元十二年墓表》,《文物》1981 年 2 期。
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年》 324 页,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
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1963~1965)》,《文物》
1973 年 10 期;又《吐鲁番县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清理(1966~1069)》,《文物》1972 年 1 期。
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管所:《吐鲁番出土十六国时期的文书—吐鲁番阿斯塔那 332 号墓清理简报》,《文物》
1983 年 1 期。
②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匈奴墓》,《文物》1979 年 4 期。
③ 甘肃省文物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1985 年版。
④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国墓壁画》,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
是汉魏以来屯戍西域的汉人后裔,埋葬制度与中原相似。墓中随葬各种染织品、绢纸制品、陶木器、俪、钱币和金属饰品。绢纸制品中常发现墨书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当时的官私文书,被学者称为“吐鲁番文书’。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专门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