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毛泽东一生的人

聚生

同学们一定知道杨昌济这个名字,你们一定也知道,杨昌济是毛泽东的恩师,还是毛泽东的岳父。可是你们知道他的教诲对毛泽东一生的影响有多大吗?

杨昌济早年留学日本、德国、英国。回国后,先后在多所著名院校任教。杨昌济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为人善良,深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1913 年 3 月,毛泽东考入杨昌济任教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从此和杨昌济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毛泽东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1910 年秋天,年仅 16 岁的毛泽东离家外出求学,临行前他留给父亲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充分展示了他志在四方的胸怀。1914 年 2 月,第四师范并入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和杨昌济等一同进入第一师范。当时的一师是所比较民主开明的学校,在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王季范等老师的关怀教育下,毛泽东不仅学业进步,视野更加开阔, 思想更加活跃,立志救国的决心更加坚定。1915 年春天,毛泽东甚至萌生了退学的念头,想早日投身社会,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志向。

一天,在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布置同学们画花瓶、茶壶、茶杯等静物, 只见毛泽东略微沉思了一会儿,拿起笔,“唰唰唰”,不到两分钟就交卷而去。老师一看,毛泽东在卷子上画的是一根横线和一个半圆,题名为“日出”。杨昌济知道这件事以后,找到毛泽东,态度和蔼、循循善诱地讲道:读师范的,什么都要懂一点,读书不要太偏重。他还把毛泽东约到家中,满腔热诚地讲:要实现远大的抱负,首先应打好基础,学问渊博,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而要救国救民,更要依靠群体的力量。杨昌济先生的教诲深深打动了毛泽东, 他敞开心扉,向杨老师讲述了自己的家事、经历和抱负。杨老师非常喜爱这位有个性的学生,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毛泽东从此更加孜孜不倦地读书,就是在他投身革命以后,不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危急,也从未松懈。

1918 年秋,杨昌济受聘到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迁居北京。不久,毛泽东也因主持湖南学生留法勤工俭学工作来到北京。1918 年 10 月,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和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陈独秀,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精辟见解,深刻影响了毛泽东。此后,李大钊介绍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置身革命文化的中心,毛泽东广交朋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杨昌济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积劳成疾,1920 年,年仅 49 岁的杨昌济在北京病逝。毛泽东闻讯甚为悲痛,要亲自送恩师灵枢南下,后因革命工作需要他马上去上海而未能如愿。起灵那天,毛泽东一直把杨昌济的灵柩护送到前门火车站,哀痛之情难以言表。以至几十年以后,毛泽东仍深深怀念着杨昌济,他曾对来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讲述杨昌济给他的教诲和帮助,他充满感情地说:“对我影响最强的教员是杨昌济。”

●艺术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