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十篇对于《周易》古经所做出的改造
那么,读者或许又要问了:《易传》十篇对于《周易》古经,究竟做出过哪些改造?它们的改造,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
《易传》十篇所做出的改造,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中的某些方面,还将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给大家详细地进行介绍,这里则只能扼要地讲:
第一,它们拓宽了《周易》思想和理论的视野。
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已经知道:在具体的蓍筮占问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占问事项。而在具体“分析”和“预测”这些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的时候,所要涉及的,则既有天文、气象、物候(指的是生物的一些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生物的这些周期性现象,像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像杜鹃、家燕、鸿雁等候鸟随季节变更所进行的迁徙,像某些动物的冬眠等等)、地理,也有人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可以说是,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的整个知识天地和生活视野。这一切的一切,在《周易》古经的卦辞和爻辞中,就有充分的体现。
但是,大家明白,蓍筮占问活动的目的,主要的还在于“预测出”占问事项的吉凶与祸福情况,而并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天地间各种事物及其规律的探讨上。因此,《周易》古经,毕竟是一部较低层次的蓍筮占问方面的作品。而《易传》十篇的问世,则从一开始,就明确地把《周易》思想和理论的基本点,落脚到了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宇宙间,各种奥妙的, 积极而又执著的探求上面。经过《易传》十篇的这一思想和理论上的关键性调整,《周易》的学问,真正变成了一种关于整个字宙的大学问。
对此,古人曾用两句话,作了比较好的概括。即: 极天地之渊蕴,
尽人事之终始。
这两句话,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个名叫胡瑷的著名学者,在他的一部解释《周易》的著名著作《周易口义》之中提出的。“渊”,是深的意思;“蕴”, 是包含的意思。“天地之渊蕴”,就是内藏于天地和天地间的,无限深远而又无穷无尽的奥妙。“人事”,就是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及其规律、变化等。“人事之终始”,换句话说,就是人世间的沧桑。“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说的是,《周易》这门大学问,就是要努力穷尽内藏于天地和天地间的,无限深远而又无穷无尽的奥妙,穷尽人世间的沧桑。
第二,它们明确将阴阳学说,引入到《周易》之中。“阴阳”,这里主要指的是“阴气”与“阳气”。对于“气”,少年朋友们,并不感到陌生。如果用心仔细观察的话,那么,你们不难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简直就是一个“气”的世界:你看那瞬息万变的云气,时隐时现的雾气,蒸蒸而上的水气;你再想象那冬日里刺骨的寒气,夏日里恼人的热气,春日和秋日里舒心的温、凉之气;你再体会那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的、维系自身生命的气⋯⋯总之,“气”,它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很难想象,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一旦没有了“气”,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至少,我们可以这样断定:一旦没有了“气”,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必定会变得黯然失色,毫无生机可言。
古人正是靠着日常生活中,对于上述形形色色的“气”的反复观察和感受,以及仔细体会和深入思考,才逐渐提出了一般性的,关于“气”的学说。
古人的这一关于“气”的学说,从哲学的角度,抽去了上述形形色色的“气”的特殊点,提炼出了能够反映它们的本质的一般性的共同特征。
古人认为,“气”,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它们的基本构成者。“气”,原先是混沌合一的,以后才慢慢地发生了分化。通过这种分化,逐渐产生了“阴”、“阳”二“气”。其中,“阳气”的基本特点是轻而清,它是刚、刚健的;“阴气”的基本特点是重而浊,它是柔、柔顺的。正是“阴”、“阳” 二气,生化出了万物。
问世于战国中后期的《易传》十篇,就吸收了当时学术界中所流行的上述关于“气”的学说,并把这一学说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完善和深化,用以解释和阐发《周易》古经。具体而言,《易传》十篇,首先自觉而又用确的用“阴阳学说”和“刚柔观念”(其实,“阴阳学说”,本身就隐含着“刚柔观念”——“阳气”刚而“阴气”柔),来解释《周易》古经的两种基本爻画,以阳爻象征“阳气”与刚,以阴爻象征“阴气”与柔。
爻画经过重叠后,即可形成各种卦画。《易传》十篇进而就又以爻画的不同叠组所形成的卦画,来象征天地宇宙,“阴”、“阳”二气、刚柔两性或两种相反势力的消长。
最后,《易传》十篇,又以“阴阳学说”与“刚柔观念”贯穿《周易》古经的整个学说体系。至此,“阴阳学说”(包括“刚柔观念”),成了《周易》的基本学说或“精髓”。
第三,它们明确提出了系统的卦象说,以用神奇的八卦与六十四卦,来象征宇宙间的物象及物象状态——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前面已给大家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要着重给少年朋友们讲述的是,《易传》十篇,在提出系统卦象说的基础上,又进而创造了各种“爻位”、“爻象”说。
这些“爻位”、“爻象”说,不妨从中挑出其主要的几种——也是大家基本上可以初步理解得了的几种,略作一番介绍,以进一步开阔一下你们的
眼界。
- 基本“爻象说”
《易传》十篇,用阴爻和阳爻两种基本爻画,来象征了一些基本物象。这些被象征的基本物象,古人称之为“爻象”。这些被象征的基本物象,分别是:
阳爻——象征“阳气”、阳性、刚、君子、男性、刚健或刚强的人; 阴爻——象征“阴气”、阴性、柔、小人、女性、柔顺或柔弱的人。
- “爻位阴阳说”
一个别卦总共有六爻,因而也就有六个位次——“初、二、三、四、五、上”。《易传》规定,凡是奇(jī)数的位次(“初、三、五”),通称“阳位”;凡是偶数的位次(“二,四、上”),则通称“阴位”。
这就是“爻位阴阳说”的基本内容。画图示之,即如图:
- “当位、失位说”
在上述“爻位阴阳说”的基础上,《易传》又进一步地规定:依照常理, 阳爻应当居于阳位,阴爻应当居于阴位。因此,凡是阳爻居于阳位,或者凡是阴爻居于阴位,就称“当位”——“当位”的“当”字,是相称、相符的意思。反之,凡是阳爻居于阴位,或者凡是阴爻居于阳位,则称“失位”。
“水火既济卦”,它的初、三、五三个爻,都以阳爻而居于阳位,因此, 皆为“当位”;同样,它的二、四、上三个爻,则都以阴爻而居于阴位,因此,也皆为“当位”。这样,既济卦的六个爻,全都“当位”。
再看“火水未济卦”。这一卦,它的初、三、五三个爻,都以阴爻而居于阳位,因此,皆为“失位”;同样,它的二、四、上三个爻,则都以阳爻而居于阴位,因此,也皆为“失位”。这样,未济卦的六个爻,与既济卦的六个爻,恰恰相反——全都“失位”。
既济与未济两卦,是六十四别卦中,“当位”与“失位”的两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其他六十二个别卦中的各个爻,则或者“当位”,或者“失位”, 情况虽不尽相同,但不再有全部“当位”或全部“失位”的。
在《易传》看来,“当位”,一般地来说,就是吉利的;而“失位”, 一般地来说,则将是凶危的。
“当位、失位说”所揭示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应的地位,因此, 都应当谨守“本分”,在各自的分内行事,切不可不自量力,或“不知天高地厚”地去过分奢求什么,去“胡作非为”什么。
就人而言,“当位、失位说”所揭示的,就是:任何人,都有其相应的职责和权力的限度。——例如,以阳爻象征君子、以阴爻象征小人的话,则有以下四种不同情形:
其一,阳爻居于阳位而“当位”,表示德才兼备的君子,居于他所应当居的位置上——譬如出任为官,发挥着他所能够发挥的重大作用,统领万民, 而使大家的生活,都过得幸福美满。
其二,阴爻居于阴位而“当位”,表示无才无德的小人,在此时此地, 能够安守其本分,没有胡作非为。
其三,阳爻居于阴位而“失位”,一方面可能表示,君子,由于一时的失误或失位,而做了自己所不应当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可能表示,君子怀才不遇,而不得已屈居卑贱之位,或卑贱之职。
其四,阴爻居于阳位而“失位”,表示小人得志,妄居尊位。
- “乘、承说” “乘”,是凌驾的意思;“承”,则是顺承的意思。
一个别卦中的两个相邻的爻,在这两个相邻爻的爻画阴阳相反(即一个是阴爻,另一个是阳爻)的前提下,《易传》规定:
如果这两个相邻的爻,是阴爻位于阳爻之上的话,则称“柔乘刚”—— 阳爻象征刚,而阴爻象征柔,说的是柔凌驾于刚之上。
如果这两个相邻的爻,是阳爻位于阴爻之上的话,则称柔承刚”——说的是柔顺承着刚。
在这三个相邻的爻之中,六二爻与九三爻一组的话,六二爻作为阴爻, 居于九三阳爻之下,因此,可以称之为“柔承刚”;而如果是九三爻与六四爻一组的话,六四爻作为阴爻,位于九三阳爻之上,因此,可以称之为“柔乘刚”。
在《易传》看来,“柔承刚”,是吉利的;而“柔乘刚”,则将是凶危的。
在《易传》那里,天、阳气、男性、君子等,是刚的,并且是尊贵的; 地、阴气、女性、小人等,是柔的,并且是卑贱的。
因此,“乘、承说”所揭示的是,上述卑贱者,不可凌驾于上述尊贵者之上,而只应毕恭毕敬地承顺、取悦于它(他)们。当然,这种“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君子尊小人卑”的观念,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 “得应、失应说”
一个别卦,由上下两个经卦重叠而成,因此,组成别卦的这两个经卦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那就是:下经卦的第一爻,对应于上经卦的第一爻;下经卦的第二爻,对应于上经卦的第二爻;下经卦的第三爻,对应于上经卦的第三爻。
而下卦的第一爻,即是别卦的初爻;上卦的第一爻,即是别卦的四爻; 下卦的第二爻,即是别卦的二爻;上卦的第二爻,即是别卦的五爻;下卦的第三爻,即是别卦的三爻;上卦的第三爻,即是别卦的上爻。
因此,《易传》规定,一别卦的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 分别为具有对应关系的爻位。
《易传》进而规定,凡是具有相应关系爻位上的一对爻,如果它们爻画的阴阳正相反(即一个是阴爻,另一个是阳爻),那么,这一对爻之间,就是“相应”的关系,又称“得应”。反之,如果它们爻画的阴阳相同(即两个都是阴爻,或者都是阳爻),那么,这一对爻之间,就是“不相应”的关系,又称失应”或“敌应”——“敌”字,是敌对的意思
就“雷风恒卦”而言,初六爻与九四爻,爻位相应,而初六为阴爻,九四为阳爻,所以它们是“得应”的关系;九二爻与六五爻,爻位相应,而九二为阳爻,六五为阴爻,所以它们也是“得应”的关系;九三爻与上六爻, 爻位相应,而九三为阳爻,上六为阴爻,所以它们同样是“得应”的关系。这样,恒卦的三对爻,都是“得应”的关系。
就艮卦而言,初六爻与六四爻,爻位相应,但,初六为阴爻,六四也为阴爻,所以它们是“失应”的关系;六二爻与六五爻,爻位相应,但,六二为阴爻,六五也为阴爻,所以,它们也是“失应”的关系;九三爻与上九爻,
爻位相应,但,九三为阳爻,上九也为阳爻,所以,它们同样是“失应”的关系。这样,艮卦的三对爻,与恒卦的三对爻,恰好相反,都是“失应”的关系。
恒卦与艮卦,可以说是在“得应”与“失应”方面的,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当然,还可以举出其他类似的例子,这里就暂不打算再举了。在《易传》看来,“得应”,一般地说来,是吉利的;而“失应”,一般地说来, 是不太有利的。
在《易传》那里,由阳爻所象征的阳气、刚、男性、君子等,都属于尊贵者之列;而由阴爻所象征的阴气、柔、女性、小人等,则都属于卑贱者之列。因此,“得应”——无论是阳爻与阴爻“相应”,还是阴爻与阳爻“相应”,所反映的,都是:上述尊贵者与卑贱者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密切配合。例如,对于人而言,就是尊贵者能够慈爱和关怀卑贱者,反过来,卑贱者也能够谨慎小心、尽心竭力地“效忠”于尊贵者。而“失应”所反映的, 则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阳爻与阳爻“失应”,象征上述尊贵者得不到卑贱者的配合,反而在它(他)们尊贵者之间,生出矛盾,另一种是,阴爻与阴爻“失应”,象征上述卑贱者得不到尊贵者的配合,反而在它(他) 们卑贱者之间,生出矛盾。例如,对于人而言,阳爻与阳爻“失应”,反映的,就是尊贵者得不到在下的卑贱者的支持,反而在他们之间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阴爻与阴爻“失应”,反映的,就是卑贱者得不到在上的尊贵者的提携与爱护,反而在彼此之间相互为仇,难以调和。
此外,“得应、失应说”,也反映了一个“同性相互排斥,异性相互吸引”的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
- “三才之位说”
“才”,是因素的意思。《易传》认为,宇宙间最重要的因素有三个: 天、地、人。为此,《易传》又在爻上,具体规定了这三个重要因素所处的位次。那就是:一别卦有六个爻,初爻、二爻所处的位次为地位,初爻为地之下,二爻为地之上;三爻、四爻所处的位次为人位,三爻为人之正位,四爻为人之偏位;五爻、上爻所处的位次为天位,五为天之正位,上为天之上。
爻是自下而上排列的,地、人、天的位次,也是自下而上顺次安排的, 这与现实中,地在下、天在上、而人处其间的情形,是恰好符合的。
初爻、二爻象征地位,自下而上,初爻自然是地的下面,二爻自然是地的上面(即大地的表面)。三爻、四爻象征人位,人生活在大地之上,因此, 与象征大地表面的二爻相距最近的三爻,就被规定为人之正位;而相距较远的四爻,则被规定为人之偏位。五爻、上爻象征天位,五爻所象征的天的位置,离人较近,人们用肉眼就能够看得到,因此,又称五爻之位为天之正位。而上爻所象征的天的位置,则为天的高层,它是人们用肉眼所不能够看得到的,因此,又称上爻之位为天之上。
另外,在用五爻所在的位次象征天位、天之正位的基础上,《易传》又做了一番引申,那就是,《易传》又用这个位次,象征君位(或天子之位)。君王应当由什么样的人来当呢?古人认为,自然是应当由德才兼备的、圣明的君子(而且必须是男性)来当。而阳爻象征男性和君子,阳爻又称九,五爻所在位次上的阳爻,即称九五,因此,后人又称君王(或天子)为“九五之尊”或“九五天尊”;称某位君王(或天子)登基,为“位登九五”。
在《周易》古经那里,卦画(以及爻画)只是人与万物及“神灵”之间,
通过蓍草所实现的彼此“感应”与“沟通”的产物,是显示占问事项吉凶与祸福的神秘符号。而经过《易传》的上述改造之后,卦画(以及爻画),就变成了象征包括人类、人类社会在内的宇宙间万物、万象、万变的符号。
第四,在把卦画(以及爻画)改造成象征包括人类、人类社会在内的宇宙间万物、万象、万变的符号的同时,《易传》十篇,又对《周易》古经的卦辞和爻辞,作了一番新的解释与阐发。——至此,《周易》的思想理论内容,真正是大变样了!《周易》的功能特色,也真正是大变样了!
——它变得思想理论内容丰富、深刻起来;
——它变得功能特色多样化起来。
而《周易》古经的蓍筮占问功能,则开始退居到次要地位。
有道是:“薪尽火传”。“薪”,指的是柴草。这个成语,原本说的是, 在柴草燃烧的过程中,前一根柴刚刚烧完,后一根柴就已经点着,火,因而永远不会熄灭。后人,则多用这一成语,来比喻学伺一代代地流传。我们在这里借用这一成语,所要说的,则是:从《周易》古经那里所徐徐燃烧起来的《周易》思想之“火”,由于《易传》十篇的出现,不但接续了下来,而且“火势”愈演愈烈——《周易》的思想理论,越发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周易》在后世,也主要是以《易传》十篇赋予它的全新面貌出现,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挥其重大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