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物成务,造福万民
通过修养,人的道德面貌焕然一新了,精神境界大大提升了。做到这一步,是不是已经足够了呢?《易传》的答覆是:不够!还很不够!《易传》, 已经十分明确地向人们指出了人的两项神圣使命。简言之,这第一项使命, 就是维护和保持大自然的和谐;这第二项使命,就是创造人类自身的文明。“人类自身的文明”,用现在通行的划分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精神文明,一个方面是物质文明。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大家知道,精神文明,主要指的是人类的思想、精神发展状况,思想、精神面貌,以及相关的文化设施,等等。而物质文明,则主要指经济发展状况,财富积累状况,以及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发展状况,等等。
而《易传》所讲的修身立德、提升境界,就大致属于我们今天所讲的“精神文明”的范畴。《易传》也认为,这两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两方面的内容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文明。因此,在它看来,只有二者都同时兼顾了,才能真正完成人的第二项使命。
那么,《易传》在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文朋”方面,究竟有哪些看法或主张呢?概括地说,就是:开物成务,造福万民。“开物”的“开”字, 就是揭开、揭示、揭露的意思;“成务”的“务”字,就是事情、事务、事业的意思。开物成务,就是要揭示事物的真象和规律,以成就事业,创造财富。成就事业,创造财富,自然是为了造福万民。——当然,《易传》所要造福的,主要还是统治阶级,因为,《易传》基本上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说话的。
为此,《易传》反复重申,人,应当积极地遵循天地之道,辅助万物的化育,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从自然里获取人类所需要的财富,以创造出更为优越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推动人类的文明,不断走向进步。
它曾经从针对君王的角度,具体阐述过这一思想。它说:“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后”,即君王。“财”,通裁,即裁度。“天地之道”,这里指天地相互交感,从而化生万物的规律。“辅相”, 即辅助。“宜”,就是合适、适当。“天地之宜”,就是适宜于万物生长的天时与地利。“左右”,是帮助的意思。
这一整句话,说的是,圣明的君王,体会、认识到了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规律,于是精心做了一番裁度,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成这一规律在现实中的顺利实现,从而使天地能够更好地交感而化生万物;而且,他还依照适合于万物生长的天时与地利,人为地积极加以协调和辅助(例如,有意识、
有目的地指导万民因地而播种,因时而收获,因时而入山打猎,因时而入水捕捞,等等),从而使万物能够更好、更快地生长、发育——这些措施和作为,无非是为了使大自然能够“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料,从而帮助万民生活得更好一些。
“修身立德,提升境界”与“开物成务,造福万民”合起来,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崇德广业”。
《易传》曾经说过:“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就是说:
《周易》这本书阐述的道理有好多,但是最基本的,还是让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扩充伟大事业。圣人,也正是用这部宝书,来提升道德境界,扩充伟大事业的。
这一理想,也是与儒学派的创始人的孔子的理想,大致相吻合的。可以这样说,《易传》的这一理想,正是对孔子理想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我们虽不认为《易传》十篇是由孔老夫子所作的,但是,我们并不否认,而且充分地肯定,孔老夫子的思想,对于《易传》思想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