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模爷爷的手稿

张厚德

年逾 73 高龄的著名儿童文学老作家陈模爷爷至今仍在执笔为孩子们勤奋创作,陈模爷爷与江西《摇篮》报的友谊至深,从《摇篮》1982 年初办那年,他应约把自己当时最精美的新作从北京赐寄这张小报,至今,我尤记得本报主编孙海浪同志收槁后异常兴奋与欣悦的神情,每接陈模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的手稿海浪都会把欢度节日一样的气氛传染给我,如今重忆起来, 千叮万嘱珍惜手槁也罢,手头再忙也要加上“编者按”也罢,细心计算安排配发照片也罢⋯⋯有时为了一幅插图的质量,或者为了一丁点儿版面可能将出现的“野墨”(印刷术语,指不干净的地方),反反复复地商讨、试样、返工,真可谓为了珍惜作家的创作以至手稿,“操碎了心”!这样艰辛的工作,这样复杂的过程,真值得小读者庆幸。是的,我们的生命中最宝贵的流程联系着全国儿童文学作家们,我们欢喜充当他们之间的桥梁!

在我珍藏的文件中,就有一份是陈模爷爷在《摇篮》初创时期写给我们的信函,那是十几年前的文字了,其实正可看作作家陈模尚未被报刊披露的一篇袖珍散文,里面包含着他对新时期儿童文学事业的一腔炽热的情怀。(原报刊载时影印件略)我不妨套用古人张九成的名言来表述:“天理决然遇事而发,欲罢不能也。”

最近,陈模爷爷又寄来了他的手稿。

厚厚的一个信套上没有印出单位名称,手稿也是寄给集体的,(记得当年冰心奶奶的重要亲笔信也是如此寄来)陈模爷爷只在信封的左下角上以黑色钢笔把“稿件”二个手体字圈了一下,以示特别的提醒。我把它当普通作者的来稿打开来,我的眼睛立刻就惊呆了,里面的几篇新作手稿竟全部是手抄在废纸背面的!这些“废纸”(恕我如此指称)有些是以前在工作时用过了的草稿纸,有些竟就是以前的油墨打印的学习材料⋯⋯陈模爷爷这是怎么啦?他现在到底怎么啦?一个莫名的念头浮上我心头,陈模爷爷现在缺稿纸用吗?这是绝不可能的也是不应可能的!如此一卷粗糙的旧纸就这样握在我的手上,我甚至在几秒钟内自问自判自答:这是不是别人冒名顶替?但不可能,冒充名人按时下心理至少要先打出名人气派——用最高档的带名家报刊社名称的稿纸,这是陈模爷爷的语气!他一定是为了节约!地址也完完全全是陈模爷爷的!我想起前不久广东的《少先队员》杂志一位编辑同行曾要我转交一件陈模爷爷的手稿给江西 21 世纪出版社的一个刊物,我清清楚楚地了解到陈模爷爷最新的地址正是他这次又使用的地址。我的身心暖和起来,欢乐的心泉流向发稿签上,直至海浪同志告诉我:认识这些笔迹。我觉得《摇篮》太幸运了。《摇篮》得到的是一位老作家在千万里以外悠悠不尽的关切

——红土地上的小读者们的确是格外幸运的一代。

陈模爷爷的手稿与其他各位来到《摇篮》的著名老作家的手稿一样,是必须按我们一贯的要求去复印后再发印刷厂的,这里的原由很清楚,一是为了珍惜,同时为了保险。记得江西一家出版社的大型文学刊物曾经丢失掉整整一期作家原稿之后带来的巨大的损失。陈模爷爷的作品就外形讲,虽是撰写在一束用过的纸张背面的手槁,但价值不仅在于他使用的纸,而正在于他作品的价值。自古文人都有一个共识:“以千金之珠易鱼之一目,而鱼不乐者,何也?目虽贱而真,珠虽贵而伪故也。”的确,编辑部复印的成本每一

页虽也要好几角钱,每回发稿时当我们重读一遍,更能体会到这些作品太精美了这完完全全是一场非常幸运的精神愉悦的劳动。

陈模爷爷是享誉国内外、成就卓著的儿童文学老作家,他的简历与革命工作经历,我想也应该为小读者们略略引述几段:“1923 年出生⋯⋯幼年随父母逃荒到上海。家贫,当过小杂工。1936 年初,免费入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所办的临青学校读书。高小毕业加入沪东战地服务团。上海抗战爆发后, 他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孩子剧团的发起人之一,担任生活管理部长、驻渝工作队长、《抗战儿童》月刊主编等职。 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 年调北京担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后担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党组副书记兼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1982 年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文联党组书记、秘书长。曾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

我由此想到朴实无华的老一代共产党人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风亮节。每每节约一个铜板,节省一张白纸,为的是替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

——只为挥汗创造的实际贡献。

小读者们,写到这里,我已经在心里非常惭愧地检查自己平时随随意意就用掉一张公家的信笺、一只信封的坏习惯了。

我也顺带想起经常在附近一带小学校的教室里、校门前的地面上随风飘起的大张小团新崭崭的纸张的惨景了。

我在这里,也已经不想多说大道理了。我只想从实际行动上先来自我改进,就从这一期发稿开始,尽量用已经使用过的大信封装稿子发往工厂去,

(编辑部内经常收到各地同行的印刷品,这样的袋子多得不计其数)我也要从节省每一张用纸做起来,实实在在地把陈模爷爷的手稿当作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