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水不见“水”,描月不见“月”

邓节芳

古往今来,描写“水”和“月”的文字比比皆是。然而,真正写得出神入化,为人击节赞叹的却不多见。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有两位文学大师的手笔,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现在,我们来欣赏这两段描写:

一段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 “潭中鱼可百头许,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同乐。”

这一段作者只用了三句四十个字,就精细地描绘了一幅碧潭游鱼的动人美景,刻画了自然界生趣盎然的画面。第一句写潭中大约有百多条鱼儿,都像在透明的空气中游来游去。没有什么依靠。第二句写阳光照射下来,清澈见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第三句写鱼儿突然(俶尔) 一下子向远处飞窜过去,随之又非常迅速(翕忽)地游来游去。好像要同观赏的游人逗乐。

这一段描写中,最令人叫绝的是对清澈潭水的描写。作者不直接从正面下笔,而是由侧面从游鱼的角度来写,先写潭中之鱼“皆若空游无所依”, 再写“日光下澈”,鱼“影布石上”。虽然没用一个“水”字,但水的透明洁净,一尘不染,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

再看一段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关于“月光”的描写:

“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不到二十个字,就把月光写得如此传神。“庭中如积水空明”(院子里积满了水似地晶莹明澈)一句,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水中的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一句,写得更为真切,连水中的水草也清晰可见。作者不直接描写月光,而是以水喻月,造成一种庭中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水草交横,把情境更推进一层, 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难辨。而月色皎洁的情景及夜凉如水的感受,细微而真切地表现出来了。

这两段描写,写水不见“水”,描月不见“月”,真可谓“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没有精细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很难达到如此完美的艺术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