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佩瑾

《摇篮》创刊十周年的时候,曾应编者之约,写过一则短文,题目叫做

《走出摇篮去》。写好之后,觉得这题目似乎与当时的热闹气氛不合,就没有拿出去。

其实,那篇短文的意思是,摇篮里的孩子只有努力走出摇篮去,才能更快地长大。

有走出去的愿望,作走出去的努力,就是成长。

我知道有一个孩子,在摇篮里就很不安生。出生不久,就被“文革”之潮卷到了农村。白天,父母与村民们一同下田去了,把他托付给一位 70 多岁的孤寡老婆婆。那婆婆把他放在摇篮里,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他,一面摇一面唱:“宝宝呀,崽崽呀⋯⋯”那孩子睁着亮亮的眼睛,手舞足蹬,似乎要挣扎出摇篮去。那婆婆只好抱起他来,满村转悠,到各家各户去“深入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肯躺在摇篮里了,却站在摇篮旁边,双手使

劲摇着,也用那样一种忧郁的目光注视着篮里的小衣小被,大声唱着“宝宝呀,崽崽呀⋯⋯”摇累了,就摇摇晃晃地向门外跑。婆婆只好牵上他,到村口地头到处转悠,看田野上的牛群,溪水里的小鱼,望天空的云彩,桐树上的花朵。

后来,孩子上了小学。老师让学生们照他的提示做作文,写日记。可是这孩子却不。他自己出了个题目,一篇又一篇地写着《我的童年与少年》。那田野,那云朵,那牛群,那浮游的鱼群,那繁开的桐花⋯⋯竟然都重现在他的笔下,童趣盎然。

再后来,这孩子上了大学中文系。有一天,他写了一篇小说,打算寄给一家全国顶有名的文学刊物。别人劝他不要好高骛远,初学写作的人,还在文学的摇篮里呢。他不听,还是寄去了。没想到,编辑部决定将这篇处女作发表在“小说专号”里,还刻意向全国读者作了推荐。后来,他获了奖,成了省作协会员⋯⋯猛然间,竟使人想到当年农舍里那只古老的摇篮,和蹒跚地奔跑的那个孩子。

于是我想到,只有努力走出摇篮,才可能学会奔跑,乃至飞跃。当然,要出去,首先得进来。

**[作家简介]**杨佩瑾,男,1935 年 7 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1949 年 7 月参军,当过志愿军电台报务员,电台台长。后来又当过报刊记者、编辑。现任江西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剑》《银色闪电》《霹雳》《旋风》《红尘》《黑眼睛天使》

《浣纱王后》及电影剧本《雁红岭下》《仇侣》《非常岁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