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文字对日本文明的影响

据说汉字开始传到日本是在应神天皇时代(270~310 年),先是百济的阿直岐到日本担任皇子菟道稚郎子的教师,后来王仁到日本献《论语》十卷、

《千字文》一卷。但在倭女王国中,在比这早一些的卑弥呼时代,就有人能懂汉语,多少能识些汉字了。《魏志·倭人传》载,“倭王因使上表,答谢恩诏”,魏使到女王国,“为檄告谕之”,这些词句证明了倭人之中已有懂得汉语、多少认得汉字的。不过西晋以前就有不少秦汉人移住日本,也必然会带汉字去。汉字传入日本虽然很早,但日本人能充分运用汉字,到了隋唐时代才实现。用汉字和汉字作音标所写的日本语互相夹杂,“或一句之中, 交用音训;或一事之内,全以训录”。所以称为“准汉文”。《日本书记》

30 卷,舍人亲工、太安万侣奉敕撰,成书于元正帝养老四年(720 年,唐开元八年),记神代到持统帝的事,体裁模仿荀悦《汉纪》,文章纯用汉文, 日本人以《书纪》比拟我国《书经》。以后日本的历史著作如六国史,均为汉文,用汉文作历史的流风,一直延长到德川明治时代。

日本史部的最大杰作《大日本史》,由朱舜水的弟子安积觉负责。儒臣赓续,到明治三十九年(1906 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才全部完成。前后费时250 年,为书 397 卷,完全模仿我国的正史。本纪、列传、表、志,应有尽有。昆纳研究我国正史的长短得失,模仿而独具别裁,汉文达到了畅达明通的程度,比六国史时代的文章,进步多了。江户末期赖山阳作《日本外史》, 记日本军阀的历史,文体模仿《史记》、《汉书》,雅驯诙奇,机趣横溢, 在中国很快就有翻刻本。编《清史稿》艺文志的人,甚至误会它是华人的著作。从以上可知,日本明治以前的主要历史,都是用汉文字写的,作史的体例、记事的方法,修史的精神乃至修史的宗旨,也都是仿效中国。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和歌总集,用整个汉字作注音符号,所谓假名者是。以后才进而分别片假名与平假名。片假名采自汉字偏旁,平假名采自汉字草书。中国的汉字数量逐渐增加,从《说文解字》的 9.3 万字,到《康

熙字典》的 4.9 万多字,几乎全部用于日本。近年诸桥辙次博士作《大汉和

辞典》收 4. 9 万多字, 5 2 万余语汇。新村出作《辞苑 》,附日本国字

表,就是日本人自造、中国没有的汉字,通共才 134 个字,占日本所用汉字的 0.2%,并且这些日本造的汉字,也还是采用中国会意、形声、假借等传统的六书造法。因日本最初没有文字,从跟中国交通以后,就借用汉字来写日本语。隋唐时代以后,大量地输入中国语汇,模仿中国文法,用汉字跟假名夹杂,形成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字。汉字在中国是时有创新,生生不已,不断影响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