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民族

导 言

任何一个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反思”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并预见自己的未来。事实上,世界上哪一个民族不在津津有味地谈论自己的历史和业绩呢,这无疑具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提高向心力、凝聚力的意义。当然,通过审视的目光,在一定的参照系内完成自我价值观照,有时也会有阴影掠过,甚至于这种反思有时是“苦涩”的。这或许会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调动民族振兴、自强自立的热情;焕发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等等。一个民族对自我的反思不仅有一个立场、方法问题,评价的客观性问题,还有一个自觉程度问题,现实地说,个体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处于蒙昧状态的“自在的生存者”是大有人在的。从前者而言,人们有时要借助于“他山石”,问询于“旁观者”;从后者来说,人们感觉到宣传和教育的必要。其实这两个问题并不是孤立的,人们能够找到一条一箭双雕的途径。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的伟大民族,而且有着众多的人口,广阔的生活疆域,这客观上已经决定了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但一个民族的强弱兴衰不是亘古不变的,其在民族之林中的地位也主要不是由人口多少、地域广狭所决定。人类文明的发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波澜壮阔、跌宕回旋的场景。各民族都在斗争中前进,在曲折中求发展。我们注意到,古代欧洲文化尽管大大落后于中国文化,可是到了近现代他们却追上来了;以四大发明著称的文明古国,在近现代却落伍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落伍并不可怕,关键是落伍后有没有勇气追上去;而且,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也许是更重要的。人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曾在京城皇宫里统治着事实上已经落后了、但仍以东方大国自居的国家的统治者。利玛窦曾不无讽刺地说:他们“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如果他们偶尔在他们的著述中有提到外国人的地方,他们也会把他们当作好象不容置疑地和森林与原野里的野兽差不多。”11793 年,大清乾隆皇帝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 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天朝抚有四海, 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无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②然而,诚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在这封信交出以后的 100 年里,乾隆那里的人民的骄傲就受到了一系列失败的挫折。”③与此相反的另一种极端化的表现是:当代有的人习惯于割断历史来看世界,好象中国什么都不好,连月亮也不如外国的圆,甚至觉得中国人天生就不行,当一个炎黄子孙都觉得丢人,比外国人矮半截。即如在 80 年代中期我国兴起的“文化热”中,即有以“四大发明”、“历史悠久”自矜的传

1 ①《利玛窦中国札纪》第 1 卷,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 94 页。

② 王先谦,《九朝东华录》卷 47,第 15—16 页。

③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上)第 47 页。

统式颂歌;亦有对传统文化,国民性之消极面的审视与批判。多数论者是从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动机出发的,可是,也有妄自菲薄、危言耸听者。如此看来,一个民族,能否正确地估计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人们的自我反思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片面性。积近代以来的经验,人们注意到了“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性。一方面,以对方为参照系来反观自身;另一方面,需要听听来自域外关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声音。

古老的中华帝国,有着悠久历史而又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早就是世界各国注意的目标了。许多世纪以来,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目光,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审视这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国度,继之以七嘴八舌、评头论足。其间褒贬不一,良莠杂陈,并留下了许多文章书藉。看看外国人是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华民族的,难道不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吗?尤其是那些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知名人士,他们以其渊博的知识、敏锐的目光、独特的视角,在对我们中华民族及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作出的评价对我们尤为珍贵。而一些对中国、对中华民族持敌对态度的人,对中华民族竭尽侮蔑之能事的人,在客观的事实面前,也不得不讲一两句真话,这些“不得己而言之”的评价,也是我们不应忽视的。至于物化文化的外传,实用技艺流入异国他乡,思想理论、文艺作品在海外出版发行,与异质性文化发生直接的撞击,则更具有比较的意义,反响也尤为强烈。还有远足外洋的华人知识分子、亦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现。凡此种种,为我们提供了洋洋大观的“兼听”之材。由于人们立场不同,看问题的方法各异,以及对中国和中华民族了解程度的不同,因此,有些外国人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评价是存在偏执、枉断、失之偏颇之处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那些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溯远追昔,我们为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而骄傲;放眼全球,我们为坐失良机造成的现实的差距而痛心。我们不会忘记,“东亚病夫”的贬称,“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牌子,还有倒在南京血泊中的 30 万同胞;我们更应看到,

40 年来,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缩短了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但由于旧中国底子太薄、基础太差、人口太多,再加上我们工作中的失误耽误了时间,我们今天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相当大,尤其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严酷的现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华民族尤应提高自信心,坚定自立自强的信念。抓住机遇,迎头赶上。

我们相信,一个伟大的、冷静的、成熟的民族不会被来自异域的那些充满友谊和热情的话语所陶醉,而会对那些关切、同情、期望的话语加以必要的重视;不会被近现代的耻辱和落伍所压倒,而会振奋精神,图强自立,再展东方巨龙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