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

李约瑟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哲学博士、科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教授。他原名约瑟夫·尼达姆,李约瑟是他的汉名。他 1900 年 12 月 9 日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个独生子。父亲是一位职业医生、麻醉学家;母亲是一位画家、作曲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8 岁就学习打字,记忆力超人。第一次大战时他开始接受中等教育,打下了各方面的基础。1918 年 10 月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英国最高学府剑桥大学的冈维尔——凯厄斯学院,主修生物化学专业。1922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924 年他光荣地得到哲学博士科学博士两个学位。同年被推举为该学院的 25 个高级职称的研究员之一。1924 年 9 月与剑桥大学研究蛋白质化学的多罗西·玛丽·莫伊尔举行婚礼。后来其夫人取名李大裴。1931 年他出版了三卷本的经典著作《化学胚胎学》,成为这门新学科的奠基人。1933 年他没有经过讲师阶段而直接晋升为相当于副教授的职称。他十分喜欢科学发展史并渐有建树。1936 年剑桥大学来了 3 位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年轻的研究生,他们是鲁桂珍、王应睐、沈诗章。李约瑟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中国的科学文化、语言文字等传统。认识到中国人的聪敏机智,从而激发起对中国文化学习研究的兴趣。他努力学习中文,接触到的第一部中国原著是《管子》。从此他十分向往神秘而古老的中国。1942 年他接受英国政府派遣,作为皇家科学家代表前往中国执行援华使命。先任英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并筹建“中英科学合作馆”。在合作馆工作的有英国学者也有中国学者。他借此工作机会,在中国进行了最广泛的旅行,东到福建,西达甘肃的敦煌,由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他在重庆认识了周恩来、林伯渠等人,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他重访南京、北平。1946 年他离开中国去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处处长;随之鲁桂珍也到巴黎与他共事,井讨论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有关问题。19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他热情欢呼、歌颂中国革命成功。为了了解新中国,他发起成立了英中友好协会、英中了解学会,并自任会长。抗美援朝开始不久,他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参加调查美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为此被英国当局列入黑名单,并取消提升为教授的资格。1954 年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问世。1952 年他来华访问,后来从 1958 年到 1984 年先后共 6 次访华,1968 年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上被授予乔治·萨顿奖章。1974~1977 年任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的科学史分会主席。从 1972 年起任剑桥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长。在李约瑟博士八十五高寿时,周谷城祝贺他“福寿且康宁”;周培源赞扬他“学贯中西、环宇景仰”;卢嘉锡对他“遥祝健康长寿”;胡乔木在祝贺词里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化学家李约瑟博士,40 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科学史上这一领域的空前贡献。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始终不渝,中国人民永远纪念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无论在应用方面或理论方面,都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与世界之最,并且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吴玉章指出:远在 3000

年前,中国已有了指南针,而且火药的发明,亦在欧洲人之前。在 1700 年前,

即有纸张的出现;在 1200 年前,已有刻板印刷的发明;在 800 年前更有活字

印刷的应用。” ①至于陶器、瓷器及丝绸等,亦为中国之名特产。从《周髀算经》到两汉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到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在小数点后的第七位,反映了我国古代数学辉煌的成就,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 613 年)的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录到战国时的《甘石星经》及郭守敬的《授时历》,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徐霞客游记》、《水经注》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地理地质科学的贡献。从《神农本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方面巨大成就。从半坡人种植粟到《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农业科学的伟大贡献。但是这些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由于西方人的无知、偏见和别有用心,几乎全被忽视或严重低估。所幸,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悉心钻研中国科技史,写了不朽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在世界上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丰富史实和论据,全面介绍了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书中对中国的科技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评价。他指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是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 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谁要是不嫌麻烦,从头至尾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他会惊奇地看到,欧洲从中国汲取去的技术是何等的丰富多采,可是公元后头 14 世纪中,欧洲人往往完全不知道这些技术的来源。”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