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盛唐之都聚远客

唐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间,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唐朝前期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著《史通》二十卷,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唐时,是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李白、杜甫是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他的著名代表作有《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是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

唐代的雕塑艺术,大大超过前代。唐代书法对后代有重大影响,著名书法家有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等。唐时有 10 部数学名著,最有名的为王孝通

① 罗铁特·坦普尔:《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② 沈福伟著《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64—65 页。

的《缉古算经》。孙思邈精于医药,撰有《千金翼方》三十卷,被后人尊为“药王”。

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交通的发展。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内部统一,国力强盛,当时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留学生、艺术家川流不息地涌向中国。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和到外国贸易的商人,也不绝于途。长安是当时的国际都会,可以看到新罗人、日本人、波斯人、大食人、高丽人,着不同服装、操不同语言,忙于经济、文化活动。据说长安城100 万人口中各国侨民和外籍居民大约占 2%,加上突厥后裔约为 5%。

日本大规模吸收汉文化就是在唐朝。据记载,从 630 年到 894 年(乾宁

元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即有 19 次。来者多达五、六百人。少亦不下一、二百人。他们广泛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生产技术。而鉴真东渡,则把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等技艺传入日本。

唐时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统称“天竺”,分东、西、南、北、中五部,史称“五天竺”。唐初,中天竺五广罗逸多统一各部,并遣使与唐通好, 唐也派人出使报聘。从此使臣、僧侣来往不绝,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印度的胡椒、沙糖、棉花等不断输入中国,中国的丝、茶、瓷等土特产也大量运往印度,印度与中国的科学文化不断被相互吸收。

唐朝高僧玄奘,627 年为求佛经精义,决心西行天竺。他历尽艰险,终于在 628 年到达天竺。在印度,他讲授的佛教理论,深为各界所折服,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从 5 世纪后半期起,唐与波斯(今伊朗)的关系就很密切,7 世纪有一位波斯国王和他的王子先后居住在长安,许多波斯人也到中国长安及广州、扬州居留、经商。使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源源不绝地运往波斯,并转销西方。历史上有名的波斯侨民有李舜兄妹,以及安附国、阿罗撼、李元谅、石处温等。李舜(女)兄妹久居蜀中,竟有诗作入《全唐诗》。

643 年,拜占廷派使者来长安谒见唐太宗李世民,到 742 年,前后派有 7 次来华使节。《旧唐书》中有关于拜占廷及其使者来华的记述。

唐称阿拉伯为大食,651 年大食遣使与唐通好,此后 100 多年里有使节来唐 30 余次。大食的商人来中国的也很多,有一些人在中国定居。晚唐时, 阿拉伯人、波斯人侨居中国的,常参加科举,中榜者不乏其人。如大食国李彦升曾中进士。大食人把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手工业技术带回本国,并传到非洲和欧洲许多国家。在阿拉伯半岛上,发掘出大批中国陶瓷器皿,其中还有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