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点像羲之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也非常喜欢书法,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动笔练字了。
有一次,王献之正伏在桌子上写字,他父亲王羲之走进屋来,偷偷地走到他的身后,突然提住笔管用力向上一提,但是由于献之写字笔管握得太紧了,所以没有提起来。王羲之对此不觉大吃一惊。后来,王羲之曾对家里的人说:“这个孩子将来必定有大名。”为了培养王献之,王羲之还书写了《乐毅论》让他照着学习。
王献之一心一意地向父亲学习书法,早起晚睡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伏在桌子上写;用纸成了堆,用墨成了缸。过了一段时间,献之觉得自己练得差不多了。有这么一天,他摆上桌子,铺好了纸,研好了墨,提起笔来写了一个‘大”字。写完之后,站起身来从这边看一看,又从那边看一看,左右端详以后觉得不错,于是就高高兴兴地拿起来送到他父亲手里,让他父亲来看。父亲一看,二话没说就拿起笔来在“大”字底下加了一个点,变成了一个“太”字,然后又交给了他。
献之当时不知道父亲这样做是什么用意,于是就把这个父亲加了一点的“太”字拿到母亲那里,让母亲来看。献之的母亲虽然不写字,但对书法还是很精通的。她拿起这个“太”字,仔细地揣摩了很长时间,然后对他说: “孩子,字写的功夫还不够,整个字只有底下一个‘点’像你父亲写的。” 说完,提笔在这个字旁边题了两句诗:
“学书用了三缸墨,只有一点像羲之。”
献之看了母亲的题字,脸上立刻现出了惭愧的颜色,因为这一个“点” 并不是自己写的。他深深感到自己写的字还远远赶不上父亲。
他又拿起这个字回到父亲那里,对父亲说:“怎样做才能把字写好?写字的秘密在哪里?”王羲之听了儿子的问话,就把儿子领到家里的 18 只水缸
跟前,指着水缸对他说:“写字的秘密就在这缸里边,把这 18 只水缸的水用完了,你就知道了!”王献之听了以后,再也不敢自认为满足了,继续刻苦地练习起来,像他父亲一样“临池学书,池水为墨”,终于吸收了前人的长
处,又加上了自己的创造,自成一体,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大书法家。王献之学书的传说很多。
“只有一点像羲之”的故事说法也不一样。有的材料说,王羲之家乡有一条河叫鹅溪。有一天,王献之给鹅溪题字“鹅”字少写了一个“点”。父亲王羲之看了之后就给添上了一“点”,因此引起献之母亲题词之事。
说法不一样,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为了说明,业精于勤,成功在于刻苦这样一个道理。
学书、学绘画、学习一切文化知识,都必须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刻苦努力地进行创造,这样才能有所成就。王献之学书用了那么大的功夫,还是只有一“点”像羲之,可见学习好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不容易的,决不可自视满足。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