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钻研科学

从 16 世纪中叶到 17 世纪初叶,欧洲近代科学迅速发展,我国也出现了

好几位大科学家,如李时珍、徐霞客、宋应星、徐光启等。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徐家汇人,生活在明代晚期。明王朝反动腐朽,国困民穷。徐光启向朝廷提出了许多救国救民的主张,可是不但没有被采纳,反而引起贵族官僚们的反感,受到排挤和陷害。那时候、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正在北京,他掌握了丰富的西方近代科学

知识,又懂汉语。徐光启在和利玛窦谈论学术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我国本来相当发达的自然科学早已停滞不前,其中的许多部门落在西方后面,于是他下了决心一定要赶上先进水平。以前他在诗、赋、书法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已有相当高的造诣,但从那时起,他集中全部精力钻研自然科学。经过艰苦的努力,他把利玛窦掌握的天文、数学。历法、测量、机械、水利等方面的知识全都学到手,并在总结我国自然科学成就和调查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事勤奋的翻译和著述工作。

徐光启是最早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代表人物。他对西方科学的介绍,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为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有人称他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启蒙大师,是当之无愧的。

徐光启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用处很大,便根据利玛窦的口述,翻译了欧基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为了译得准确而又通俗易懂,他字斟句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现在初等数学中用的名词,有不少仍是徐光启的译名。例如“几何”这个词,就是徐光启根据英文的读音和意义,斟酌汉语的词汇,反复推敲出来的。

徐光启认识到要发展农业,需要有一部好的历法,因而对中外历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崇祯二年(公元 1629 年)5 月 5 日发生了一次日食,而钦天监预报的时刻与实际不符,崇祯大发雷霆。要处罚钦天监的官员。徐光启说: “他们是按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推算的。当时,有一次郭守敬亲自推算日食,就没有报准;郭守敬尚且如此,钦天监的官员仍按郭的老历书推算, 没有报准,也就不足为奇了。一部历书沿用太久,必然有不合实际的地方, 所以应当及时修订。”崇祯听了,觉得有道理,便接受了他的意见,派他主持历书的修订工作。他为了搞出一部好历书,夜以继日地苦学苦干。他跟罗马、德、奥等国著名的高等学校联系,吸收了当时欧洲最新的科学知识;又引进了欧洲的时辰钟和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对天象进行了精密的观测,绘制了一幅《全天球恒星图》。徐光启在天文方面的研究,已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他经过三年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编成了相当精确的《崇祯历书》。我国沿用到现在的农历,就是在这部历书的基础上编成的。

徐光启很关心农业生产。从 63 岁开始,进行实地考察,总结劳动人民的

生产经验,吸收我国历代农书的精华和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整整花费了 4 年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农政全书》。这部书共 60 卷,50 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 12 章,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农业科学著作。

徐光启在科学技术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是和他勇于攀登、不辞劳苦的治学精神分不开的。他虽然是个官,但把全部心思用在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上,不像一般的官僚那样一心想着如何压榨百姓、巴结上司。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也不像一般的官僚那样讲排场,摆阔气,贪图物质享受。他生活非常勤劳俭朴,一间小小的房子,一张连帷帐都没有的单人床,冬天顾不得生炉子,夏天顾不得扇扇子。每天天不亮起床,打扫房间之后,就端端正

正地坐在案前,专心致志地搞他的研究和译著。据他的学生张溥说:“他在推算经纬度的时候,每天从黎明开始,笔不停挥,直到半夜才休息。关于地圆学说和经纬度观念,是他的著作出版后才在我国普及的。

徐光启治学。态度谨严,一丝不苟。他主编《崇祯历书》的时候,亲自测算缮写,反复修改润色。每一卷都要修改七八次,有时累得生病。为了测算冬至的时刻,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简便的方法,亲自到观象台去观测验证, 不幸失足坠在台下,伤了腰膝。别人劝他休息治疗,他认为修历工作不能耽误,仍然抱病坚持下去。又如在写《农政全书》的过程中,“察地理,辨物宜,考之载记,访之土人”,把中外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实地考查结合起来。以《农政全书》中的《除蝗疏》为例,可以看出他为了写好这一节,进行了多么艰巨的工作。他查阅了大量文献,统计了我国自春秋以来历次发生蝗灾的时间、地点,又以自己游历宁夏、陕西、浙江等地时所见蝗灾的情形相印证,经过科学的归纳,指出蝗虫产生的地点主要是湖水涨落幅度很大的干涸沼择,蝗灾发生的时间多集中在每年五、六、七这三个月。他又访问老农, 了解了蝗虫的生活史,然后总结治蝗经验,提出了从消灭虫卵入手的治本办法。其他章节的编写,也表现了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人们把《农政全书》同《汜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并列, 称为我国古代五大农书。 300 年来,不但在国内一再印行,而且还传到国外, 获得好评。徐光启的成就是他长期努力的结晶。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

——《抱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