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恕“发愤忘食
刘恕字道原,北宋筠州人。小时候读书,既聪颖,又专心,老师刚教过的课文,只要读上一两遍,就能背诵。8 岁那年,有一天家里来了几位读书人,闲谈中间,有一个说:“孔子是个独生子,没有兄弟。”他听了暗暗好笑,忍不住插了一句:“《论语》里不是说孔子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吗?”那几个读书人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么个小孩子竟然会听出他们谈话中的漏洞!
当时的科举考试,是不大重视历史知识的,因而一般知识分子也就很少有人阅读历史著作,连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往往弄不清楚。刘恕却不是这样。他不仅读遍了各种正史,而且连笔记、小说、诗文集、公文、案卷、碑碣等一切有史料价值的东西,都广泛地搜集、阅览。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还精心钻研与史学相关联的天文、算术、地理等各门科学。和朋友们聊天,只要涉及历史问题,他一谈起来就没有完;千百年来的大小事件,都讲得有头有尾,有根有据,就像亲眼看见一样。谁听了都不能不佩服。
当宋英宗命令司马光负责撰写一部大规模的编年史(完成之后,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并让他自己选择助手的时候,司马光首先提出刘恕来。刘恕死后,司马光在追念他的文章中说:“在修史的过程中,凡遇到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都委托刘恕处理,我不过享现成罢了。”这当然有些谦虚; 但也足以说明:《资治通鉴》的完成,是和刘恕的努力分不开的。
刘恕仅仅活了 47 岁。他在短短的一生里之所以能够取得那样卓越的成就,主要由于他十分勤奋、十分爱惜时间。为了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生命, 他甚至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压缩到最小限度。白天,他埋头读书,家里人喊他吃饭,直到菜饭都放冷了,他还顾不得吃。夜间,上床以后,仍然思考古往今来的历史问题,往往通宵不合眼。有事出门,也不曾忘记做学问。有一次,他因公外出,在野地里发现一块古碑,立刻读那碑文,从而得到了珍贵的资料,纠正了史书的错误。
刘恕家境清贫,阴历 10 月天还穿不上棉衣,自然没有力量购置许多图书。他阅读的范围那么广,却又没有足够的图书,怎么办呢?主要的办法是“借”和“抄”。为了借书,他常常不远数百里,到处跋涉。当时有个名叫宋次道的学者在毫州做官,收藏了不少善本书;刘恕打老远跑去借阅。宋次道让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住在家里,办了很丰盛的酒席款待他。刘恕却说:
“你总该知道:我并不是为了享受佳肴美酒才跑到你这儿来的。这样吃吃喝喝太费时间,岂不误了我的正事!请把这些酒肴都撤走吧,以后不必客气。” 他一进书库,就被琳琅满目的图书迷住了,边读边抄,白天顾不得休息,夜间顾不得睡觉。这样坚持了十来天,把他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读完、抄完了。临告别的时候,宋次道发现他的两眼都熬得通红。
刘恕除协助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而外,还完成了《五代十国纪年》42 卷,《包羲至周厉王疑年谱》、《共和至熙宁年略谱》各一卷,《资治通鉴外纪》10 卷。其他著作都没有来得及写完,就病死了。他害的是严重的风湿病,半身不遂,关节疼痛难忍;但还让家里人借来有关的书籍,校正、补充自己的著作,直到停止呼吸为止。这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也是值得称赞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