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三余”勤学

董遇,字季直,汉代陕西弘农人。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却不像浮华子弟那样夸夸其谈,哗众取宠。

汉献帝兴平年间,董卓虽已被处死,但他的部将李催、郭汜、樊稠、张济等劫掠烧杀,异常残暴;加以连年大旱,五谷不收,弄得关中地区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尸骨到处堆积。弘农地方,又恰恰是张济的屯兵之处,董遇和他的哥哥没法住下去,只好远离家乡,投奔朋友。

在朋友那里找到歇脚的地方以后,董遇和他哥哥便入山打柴,背出来卖几个钱,换一些粮食,借以维持生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董遇仍然没有放松学习。每次出门,都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道:“又累又饿,还不歇一歇,哇啦哇啦的干什么!读书能饱肚子吗?”董遇听了,既不生气,也不泄气,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听说他学有专长,纷纷请他讲书,他总是告诉人家:“先用心读吧!读上百把遍再说。” 请教的人见他不肯讲解,不免有点失望。他解释道:“不管什么书,只要认真读上百把遍,边读边揣摩,总会懂得它的意思的;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 再讲也不迟。”请教的人说:“您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我们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呢?”

董遇听到人家喊叫没有时间读书,总是摇摇头,反问一句:“为什么不利用‘三余’?”

“什么叫‘二余’?” “‘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冰天雪地,没有多少农活,这是

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黑古隆冬,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遍地泥泞,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呀!好好利用‘三余’,不就可以读很多书吗?”

那些人听了他的话,才认识到自己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利用时间。一个个感谢他的教导,高兴地辞去了。

董遇这个生长在离乱年代、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的穷人,就是由于善于利用时间,刻苦学习、独立钻研,终于成为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箸立处。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