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谢氏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长山朱氏。他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十几岁时,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结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副食呢,更简单!切几根盐菜就行了。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醴泉寺读了不少书,懂得了许多道理。为了开拓眼界,寻访良师益友, 他背上书,带了剑,风餐露宿,千里迢迢地跑到当时的“南都”(即应天府, 在今河南商丘),进了著名的南都学舍。
在同学中,有个南都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却不以为苦,只顾埋头学习,觉得很稀奇;回家讲给他父亲听。他父亲说:“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你把公厨里的肴馔拿一些送给他吃吧!”南都留守是声势
显赫的大官,一般人得到他的馈赠,会看作莫大的光荣。范仲淹却不是这样。当南都留守的儿子奉了父命送来东西的时候,他不肯收;但无论如何也推辞不掉,只得收下了。可是,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他送的食物并没有被吃掉,已经放坏了。他自然很不高兴,问范仲淹道:“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地让我送了些菜饭;而你却不肯下筷。莫非认为这样做,就污了你的情操, 所以见怪吗?”范仲淹解释说:“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 已成习惯,如今骤然享受佳肴美馔,恐怕将来吃不得苦,又怎样办呢?”
他在南都学舍的确吃了不少苦。起初,像在醴泉寺的时候一样,每天还能吃两顿稀粥。后来,往往连稀粥也供不上。太阳偏西,才胡乱吃一点,既是早餐,也算晚饭。但他并不肯为这些问题分心,而是更加勤奋地钻研学问。据说他日日夜夜地学习,从来没有像模像样地睡过觉。冬季夜长,后半夜感到昏沉困倦,就用冷水洗脸,让头脑清醒过来,又继续研读。就这样,整整坚持了五年。
他这样勤学苦练,获得了丰富的知识,锻炼了坚强的性格,养成了勤劳节俭、严肃认真的作风。同时,由于他出身贫寒,艰苦备尝,因而对民间疾苦有较多的了解和同情。所以,他在作官以后,提出了许多改革弊政的主张, 较有进步性:在抵御西夏侵略的斗争中,也采取过不少有效措施,连敌人都称赞他“胸中有数万甲兵”,不敢轻易进犯。他屡次遭受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当权派的打击,但态度一直是积极的。在被贬到邓州的时候为一位被贬到岳阳的朋友写《岳阳楼记》,还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勉励朋友、鞭策自己。
人若志趣不远,虽学无成。
——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