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带经而农”
皇甫谧,字士安,小儿时候的名字叫静,晋代安定朝那人,是我国著名
的针灸学家,并享有世界声誉。
皇甫谧从小过继给他的叔父做儿子。叔父早死,叔母对他很抚爱,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也许是由于过分抚爱的缘故吧,他自幼贪玩,不爱学习和劳动,直到 20 岁左右,还整天游来荡去,不干正事。乡间有些人竟认为他是个天生的蠢材,不堪造就。叔母恨铁不成钢,语重心长地对他进行教育,他终于被感动了,噙着眼泪对叔母发誓,一定要痛改前非,力求上进。他家本是种田的,生活很艰难,加上他以往游手好闲,不事生产,越发
穷困了,所似不可能离家上学。他便一面辛勤务农,一面挤时间跑到邻近的一位读书人席坦那里去认字、听讲。过了些时候,已经有了自学能力,就更加起早贪黑,勤学苦练,甚至在耕田、锄草的时候,也带着一本书,边劳动, 边学习。这就是所谓“带经而农”。这样坚持了许多年,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
皇甫谧虽然很穷,但毫不贪图功名富贵。晋朝皇帝听到了他的好名声, 多次召他到朝廷里去做官,他都拒绝了,并把生产之余的全部精力用于学术研究。他中年以后,得了风痹症,行动非常困难;却仍然手不释卷,继续钻研,以至忘记了吃饭睡觉。有些好心肠的朋友劝他说:“你太勤学了!这样下去,必将损害健康;还是控制一下吧!”他回答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寿命的或长或短,并不决定于是否勤学啊!”
皇甫谧始终没有被疾病压倒。他在半身不遂的情况下,照样勤奋地工作、学习了许多年,不但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书,而且教出了不少好学生。像《文章志》、《三辅决录注》、《文章流别集》等书的作者挚虞,就是他学生中很有成就的一个。
皇甫谧由于自己患了风痹病.所以又研究医学,特别是针灸学。他在全面总结我国三世纪以前针灸学成就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一部包括128 篇著作的《针灸学甲乙经》,为后世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理论根据和具体指导,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隋唐时期所设的针灸科, 都把《针灸甲乙经》定为必修的教著。本书问世不久,便先后流传到了朝鲜、日本等许多国家,受到各国的重视。现在,国际针灸学会还把它列为必读书之一。
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