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与“刺股”
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一文里,用了“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勉励广大青少年努力学习,攀登科学高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
“悬梁”,又叫“悬头”,是汉朝人孙敬的故事。孙敬学习很刻苦,闭门读书,读得久了,不免打瞌睡。他想了个办法:找了一条绳子、一端绑在屋梁上,另一端结住自己的头发。这样,一打盹,绳子就牵得头皮痛.立刻惊醒了,好继续读下去。唐朝的诗人李商隐曾经用这个故事鞭策过自己,后来作诗追忆道:“悬头曾苦学,折臂反成医。”
“刺股”,这是苏秦的故事。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洛阳人。他曾经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家的
言论。学了一个时期,自以为已经学得很不错了,便到秦国去,向秦惠王提出“连横”的办法,劝他并吞诸侯,统一天下。
苏秦在秦国,先后上了十来封意见书,提出了许多建议,都没有被采纳。貂皮袍子穿得又旧又破,金钱也用得一干二净,再没有法子待下去了。只好缠了裹腿,穿了草鞋,背上书包,挑上行李担子,离开秦国,踏上回家的道路。
他在路上奔波了好些天,总算回到了洛阳。身体瘦得皮包骨,脸上灰溜溜的,怀着惭愧的心情,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久别的家门。老婆看见他那副样子,叹一口气,低下头继续织布;嫂子看见那副样子,摇了摇头,不肯给他做饭;父母看见他那副样子,也都不跟他说话。他看了每一个人的脸色, 长叹一声,自言自语道:“老婆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由于我不争气的缘故啊!”于是下定决心,发愤图强。晚上,把藏书的几十口箱子一个个打开,翻来翻去,找到了太公的《阴符经》, 看了几行,觉得很有用。便摊开来埋头诵读,细心揣摩,直到天亮。
从此以后,苏秦不分白天黑夜地刻苦学习。每到深更半夜,由于太疲倦, 就打起瞌睡来了。他便找了一把锥子,一打盹,就拿起锥子,朝大腿上狠戳几下,往往戳得鲜血淋漓,沿着小腿,直流到脚上。就这样勤学苦练,整整过了一年,觉得这一次的确学得深、学得透。很有把握地说:“现在真可以说服当代的君王,使他们接受我的意见了。”
持其志,无暴其志。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