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逵舌耕
过去,读书人教学生念书,以此为生,被称为“舌耕”。东汉时的贾逵, 是最早被人称为“舌耕”的人。
贾逵是东汉时著名的经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贾谊,是他家的先人。
他从小聪明伶俐、年仅 5 岁,才智就超出一般人。
贾逵开始学习“六经”,是他的姐姐在无意中促成的。
他姐姐是韩瑶的妻子,结婚多年,没有孩子。在封建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生孩子也成了妇女的一大罪名。
她为让韩瑶另外娶妻传宗接代,自己便回了娘家。她品行端正,贤能聪慧,受到人们称道。
贾逵家的隔壁也是读书人家,有人天天高声念书。姐姐闲来无事,常常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去听。
琅琅的书声对贾逵似乎有特殊的吸引力,他一声也不响、专心细听。姐姐见他这个样子,心里十分高兴。
他长到 10 岁,《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已经能够背诵。
就是读书多年的成年人,也很难将这些著作全都背下来,小小年纪的贾逵居然能背得一字不漏,他的姐姐对此也感到十分惊奇。
“我们家很穷,没有请人教你读书,你是跟谁学的?”姐姐问他。“跟隔壁的读书人学的。”贾逵眨着大眼睛,天真地说。 “他什么时候教你的?我怎么不知道呢?”姐姐感到奇怪。
“我 5 岁的时候,你就抱着我隔着篱笆听他念书。几年下来,我已经听熟了,全都一字不错地记在心中,自然能够背诵。”贾逵说。
“啊,原来是这样。”他姐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接着又问:“你要不要学写字?”
“ 要 ” “那我教你。”姐姐说。
“真的?”贾逵高兴得跳了起来。 “那还有假。今天先作些准备,从明天开始,我来教你认字。”姐姐一
本正经地说。
没有写字用的帛,姐弟俩就在院子里扯些桑树皮来代替,没有笔,就用
炭棍子。姐姐写一个,他就认一个。
学得差不多了,他就把书上的句子画在墙上、门板上,一面朗读,一面理解、记忆。一年以后,他已把经文全弄通了。
消息传出去,不少人前来拜访他,与他共同切磋。他的学识不断长进。来过的人都说,这孩子真聪明,以后一定大有出息。从古到今,没人能
跟他相比。
随着他学识、年龄的增长,贾逵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许多人慕名而来, 做他的学生。有的人跋山涉水,从千里之外赶到他家,拜贾逵为师。有的甚至把儿子、孙子也背来了,在附近住下,天天到他家来念书。
贾逵解释经文,不拘泥于前人之说,有不少创见。学生听了他的讲授, 深受启发,对他非常敬佩。
学生们来念书,每年都要送给老师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由于贾逵的学生多,送来的粮食堆满了粮仓。
有人说:“只有努力耕作,才能获得丰收。贾逵讲书讲得口干舌燥,要花费很多精力。他家的粮食,是靠舌头耕种得来的。”
从此以后,“舌耕”便成了老师教授学生的代称。
处身而长逸者,则志不广。
——《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