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 年),广东香山(现在的中山县)人,原名孙文,

号逸仙;在日本期间化名中山樵,后来就叫孙中山。他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

勤苗读书

孙中山小时候,家境十分贫穷,直到 10 岁那年,才有机会进私塾读书。

12 岁时,他随母亲来到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投靠大哥孙眉。大哥把他送到当地一所学校上学,这个学校的教师是用英语讲课,起初,他一句也听不懂, 经过顽强学习,不仅学会了英语,并且成为优等生。

当时,清政府实行愚民政策,限制学生读书,不让青少年了解天下大事。孙中山来到檀香山后,得以有机会博览群书。除了学校规定的课程外,他对政治、经济、哲学、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都喜欢读。有人问他: “你什么书都读,到底研究哪一门学问?”他回答说:“我研究的是革命的学问,凡是能够帮助我增加革命知识和能力的书,我都用来作研究的资料⋯⋯”

孙中山长期在外奔走,生活很不安定。即使在繁忙中,也手不释卷。在他的行囊里,常装着一些新出版的书,甚至在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也带着他心爱的书。1892 年,他在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各科成绩都是一百分,获得了第一名。

孙中山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与他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有一位日本友人曾问他:“我每次见到你,谈不上三句话,就要讲革命,不知先生在革命之外,还有什么嗜好?”

他回答。“除了革命,我的嗜好就是读书了!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生活!”

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孙中山生活的时代,正是清朝政治黑暗,日趋衰落的年代,中国正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还在青少年时期,他就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

1894 年 10 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翌年 2 月,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提出:“驱除鞑虏(指清政府的统治者),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即共和政府)”的革命主张。他还先后在香港组织人买了 60O 支新式手枪,秘密组织武装力量,准备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后因消息泄露,起义还没有发动就被镇压。他从广州脱险到了日本,又从日本到美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900 年,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爆发。孙中山认为这正是举行起义的好时机,便指派郑士良等革命志士,在广州再次发动起义。起义军曾一度打败清军,发展到 200 多人,后因军火缺乏。又失败了。

这使孙中山认识到,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党,就无法领导全国规模的革命斗争,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于是,他同黄兴、宋教仁领导的华兴会,章太炎、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取得联系,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

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在武昌的革命党人,打响了第一枪,向湖广总督衙门发起进攻。这一行动,得到革命官兵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起义军在两三天内就占领了武汉三镇。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终于被推翻了。这就是著名的辛亥革命。

此时,孙中山正在美国为革命筹集经费,得到起义成功的消息,他立即

动身回到祖国。由于他对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南京举行的各省代表会议上,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伟大的转变

然而,辛亥革命的成果不久就被袁世凯篡夺了。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袁世凯一登上大总统的宝座,就疯狂打击革命力量,投靠帝国主义,甚至还派人刺杀了孙中山的重要助手宋教仁。“中华民国”只剩下了一副空架子,中国人民头上依然压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起义、失败,再起义、再失败。应当依靠谁,联合谁,走什么道路呢? 这些问题使孙中山感到苦恼,甚至仿惶⋯⋯

1917 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1921 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使孙中山找到了中国的真正出路。

不久,中国共产党派李大钊同孙中山讨论了“振兴国民党以便进而振兴中国”的方针,共产国际和苏联也派来代表同孙中山举行会谈。得到共产党人的真诚帮助。孙中山十分高兴,他决心改组国民党。在 1924 年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苏联)、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但是,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还没有来得及实现自己的理想,于1925 年 3 月 12 日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还反复叨念着:“和平、奋斗、救中国⋯⋯”

(雪梅)

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

——华兹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