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至清末的济宁太白楼

在宋、金时期,济宁太白楼曾进行过修缮。据说,唐代著名诗人沈光所记载的在青莲胡同附近的李白酒楼,至金代时还可以登临观览。

而1180年的广平纥石刊《题李白酒楼》诗碑就是最好的例证。诗的开头一句说:

太白楼空四百年。

意思是说,太白楼无人居住已经400年了。

1258年,太白楼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据明代文人刘楚登的《太白酒楼记》:

原始的酒楼,不知重修何时,与其昔之高卑大小,殆不可辩。

意其上下千数百年间,修葺而因仍者,殆皆此类耳。因沈光记文,遂流传至今,岂偶然哉。

1283年,京杭大运河改线东移工程开始,新的河线在济宁市区,正经过唐城东门的青莲胡同附近。为顾全运河这一大工程,作为元朝廷的中书右丞即丞相、临时特任济宁监州的冀德芳,他只好把太白楼移建到了济宁最显著的位置,就是当时的南城墙之上。

关于这一情况,后来太白楼遗存的一块石制《二贤堂碑》就曾清楚地做了详细描述。

元朝冀德芳移建到南城墙上的太白楼,历经106年后,至1391年,明代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又一次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仍建在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此事在后来的《济宁州志》中有详细记载。

据《济宁直隶州志》载,狄崇建的太白楼,坐落在“岁风楼”左,就是任城南门城楼东,“高三丈八尺”的城墙上,坐北朝南,十间两层,斗拱飞檐,雄伟壮丽,系古楼阁式建筑。上有李白塑像,碑碣林立,楼门西向,环以围墙。

在当时,太白楼内存有李白《清平调》长卷,《送贺八归越》狂草横幅及历代名家编撰的李白文集、当代书画家的作品等。楼院内,李白的书法真迹“壮观”碑刻,每字两尺见方,洒脱而飘逸。

到明代万历年间时,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曾登楼赋《登太白楼》诗: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此诗写他登太白楼所见所感。首联由太白楼起笔,遥想当年李白长啸登楼的豪放之举。颔联由此而畅想古今,表达了对李白的崇敬之情。

颈联回到现实,以壮阔之笔描绘景色。海天一色,明月秋空,颇有李诗风味。尾联以委婉之言,抒发高士难求的情怀。而潺湲流淌、尽阅古今的济水,又何尝不为此而叹息呢?全诗融会古今,感情深挚而蕴藉。

作者巧妙地弃其实事,择其风度、襟怀等精神气质上的情状,从空中落笔加以咏颂,非常传神。“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前4句借事见情,后4句写景见情,明与暗、显与隐,直露与含蓄相结合,避免了结构上的板滞。

在清末时,太白楼由于长年失修和历次战争,曾遭到一定破坏。后来的太白楼是在原高约4.5米的原城墙旧址上重建的,仍坐北朝南。

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灰瓦顶,青砖砌体,朱栏游廊环绕,占地面积约4000余平方米,东西长30米,面宽7间,南北进深13米,高15米。四周院内,松柏掩映,花木扶疏,方砖铺地,花墙环绕,台阶曲折,古朴典雅。

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写《雨中登太白楼》诗道:

开元陈迹去悠悠,犹有城南旧酒楼。

吴语曾呼狂太白,洛阳何必董糟丘。

龟凫缥缈当窗出,汶泗苍茫绕槛流。

眼底无人具宾主,任城烟雨可怜秋。

远观太白楼,翘角飞檐,凌空而立,蔚为壮观。楼之四周院内,青松掩映,花木扶疏,方砖铺路,古朴典雅。登楼四观,高楼矗立,车水人流,古运河内舟来帆往,为太白楼增彩添辉。

1907年春,清末学者李益三赴东洋留学前,济宁知州王鹿泉曾在太白楼上为他设宴饯行,李益三在宴会上即席题写了一副对联:

宴客亦寻常,贺监何人应让风流归太守;

能诗最奇特,青莲如我不须星宿托长庚。

对联的字体气势浑厚,苍劲有力,别具一格,与联语内容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联中“贺监”指唐代诗人贺知章,曾官至秘书监,但据他考证贺知章未到济宁,所以提出“贺监何人‘的问语。“太守”指济宁知州王鹿泉。作者对王鹿泉表示尊崇,所以写出“应让风流归太守”的语句。

“青莲”,李白自号“青莲居士”。“长庚”,星宿名,传说李白是长庚星转世,但作者表示不相信这一事。

在太白楼的北墙上还镶嵌着两副对联,特别引人注目。一副对联为:

把酒临风,看带郭千家,何处青山留谢朓;

登高望远,指布帆一片,当年春水别汪伦。

此联由当时济宁知州王鹿泉撰写于1908年重修太白楼落成之际,该联高悬楼中。后来,王鹿泉逝世后,济宁各界人士为感念王鹿泉政绩而刻石篆书永存。

“谢眺”,字玄晖,南齐著名诗人,曾任宣城,就是后来的安徽太守,他以善于写作风景诗见长,风格自然秀逸。在此联中,王鹿泉以谢眺自比。

“当年”句,是指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曾以美酒给李白送行,表示对李白崇敬和惜别之情,李白很感激作《赠汪伦》诗相赠。其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作者用此典故也有自比李白之意。

还有一副楹联,镶嵌在太白楼北墙的东面,是武陵人王以敏集太白诗句的楹联:

青天骑白龙,我欲因之梦吴越;

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本联用楷体,略带行书意味,笔力挺拔,气势雄健,表达了写联人对李白高尚品格的敬仰。下款署名是:“祁阳陈琪属番禹姚诗志书以刻石”。

此外,在太白楼内,还有一副长达96字,可作为咏史诗和叙事诗来读的长联。上下联均分为两个层次。作者借史抒怀,因景生情,歌颂了太白楼胜迹和济宁的地理形胜:

太白是天宝时宇内群才弁冕,际风流歇绝,焕然见此楼,顿使游人共欣赏;重阳开盛燕,悲歌慷慨,常留诗酒英豪顾盼之姿;

斯城乃山东省坤维半壁屏藩,自唐宋以还,蔚然大都会,遂为形胜所必争;我辈并登临,凭吊兴亡,不禁古今世变沧桑之感。

太白楼的二层檐下,高悬一楷书匾额,上书“太白楼”3字。楼上正厅北壁上方镶有明代人所书“诗酒英豪”4个大字石刻匾,字体丰硕,遒劲豪放;下嵌着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贺知章全身阴线镌刻的“三公画像石”,李白居中,杜甫在左,贺知章在右,线条流畅,体态浪漫,风流典雅。

在一楼四周墙壁上,书有李白生平介绍。正厅中间则有一尊李白半身雕像,上方有一块横匾,上书“诗仙醉圣”4个大字,两边对联是:

豪饮吐万丈长虹;

醉吻涸三江之水。

在二楼的游廊和院内,有《李白任城县厅壁记》和唐朝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词诗赋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楼》等刻石碑碣40余块,还有珍贵的李白手书“壮观”斗字方碑。

楼内藏有李白醉书的《清平调》三首狂草横轴和明代祝允鸣于书的杜甫《饮中八仙歌》长卷,还珍藏有乾隆时期曲阜的孔继涑摹李白笔迹刻石《送贺八归越》诗贴。还有历代名家编撰的李白集和文章,以及后来著名书画家的数十幅作品。

另外,在李白寓居的浣笔泉殿堂楹柱上也镶嵌着一副楹联:

谪仙乃已往,诗人偶尔濡毫,遂传作千秋韵事;

在我亦将来,过客侧身怀古,冀保存一线文波。

联中“谪仙”,旧指才学优异的人,谓如谪降人世的神仙。《新唐书李白传》李白说:“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也!’”后用以专指李白。

“过客”所指为,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感叹光阴迅速,人生短暂,发出了人生“过客”的慨叹。作者与李白有同感。

“侧身怀古”,选自诗圣杜甫《将归草堂途中有作》第五首:“侧身天地更怀古”的诗句。意思是说侧着身子在天地之间,志气不得舒展,发怀古之情。作者也有同感,并且有自比杜甫之意。

“文波”,指诗仙李白的浣笔泉。在对联作者看来,浣笔泉胜迹就是纵贯古今的一线文波,希望太白楼能受到保护,历久长存。

[旁注]

金代 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统治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封建王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于会宁府,就是后来的黑龙江阿城建都立国,国号“大金”,改元收国。后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

指挥使 明朝的军事指挥职务。明初太祖朱元璋定兵制,采用卫所制度。指挥使为卫所一级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下辖指挥同知两人,为从三品的副长官,相当于正四品的指挥佥事4人等属员。

王世贞(1526年~1590年),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20年。著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歇山式 是我国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它由前后两个大坡檐,两侧两个小坡檐及两个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面组成。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

知州 我国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贺知章(659年~744年),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全唐诗》共录入他的诗19首。

游廊 指连接两个或几个独立建筑物的走廊。游廊在北京四合院中分为四种:中门东西两侧转弯通向东西厢房的是抄手游廊;东西厢房向北拐弯通向正房的是窝角廊;东西厢房和正房前有檐廊,与抄手游廊和窝角廊相连而形成一个“合”字;还有一种走廊是纵深或横向的,用来连接两个以上的院落。

[阅读链接]

据考证,济宁太白楼上李白书“壮观”刻石,以及徐州、西安等地的“壮观”字迹,均源于济宁金乡的“李白大书壮观碑”,而且有史记载,为唐代大诗人李白亲书。

济宁金乡“壮观”石碑,碑高138厘米,宽84厘米,厚14.5厘米。“壮”字高57厘米,宽63.5厘米。“观”字高62.5厘米,宽62.5厘米。正面竖刻“壮观”二字,后下角有“太白”两小字作注。背面刻有“前壮观字世传唐李白笔迹,惟小注李白,他无所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