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甲秀楼多次重建
1621年,甲秀楼被焚毁,后由云贵总督朱燮元重建,并更名为“来凤阁”。
1689年,清代贵州巡抚田雯重建“来凤阁”后,又恢复了它的旧名“甲秀楼”,并在他所撰的《黔书》中描述了甲秀楼当时的美景:
南明河越霁虹桥东,将折而北,水至此渊而不流,是为涵碧潭,烟云荡漾,风日迟回,谷软鸥眠,沙明蚌雨,令人幽然作濠濮间想。
上为鳌矶,石梁亘之,昔所筑以障水也。矶上有甲秀楼,阿阁三重,丹青绮分,望若图绣,紫池人士读书处也。
左武乡侯祠,断碑巍然,记征蛮也。右维摩阁,微雨佛灯,山僧往来也。阑光瓦影,上下参差,梵响馨吟,远近互答。
每春波摇绿,秋芷澄青,岸柳乍垂,芽芹正弩,览渔舠之泛泛,洗杯斝以临流,谁谓黔中无佳山水哉?”
到康熙年间时,不少名人雅士慕名而来甲秀楼题诗刻碑,并嵌壁于楼阁底层石墙中夹,如贵阳人清康熙举人潘德徵著有《玉树亭诗文》捉笔鳌矶诗:
嶙峋一片石,独立水中央。
鳞甲秋风动,楼台夜月凉。
烟波同浩渺,云树共苍茫。
尽日临流坐,沧浪意更长。
又有康熙举人西林觉罗·鄂尔泰,雍正三年任云贵总督时的唱和诗句:“鳌矶湾下栁毵毵,芳杜洲前小驻骖。更上层楼瞰流水,虹桥风景似江南。”
到乾隆年间后,清代制军勒保为平乱,在甲秀楼收聚兵器,又铸铁柱以铭拓疆之功,立于甲秀楼下标榜功绩。楼中曾有联说:
天开参井文昌府;
地接风灵武相祠。
在这期间,到甲秀楼题诗刻碑者仍然络绎不绝,他们依然如前人的做法,都将自己所刻诗碑嵌在甲秀楼阁底层的石墙中。如乾隆初举博学鸿词,曾任贵州巡抚题赠《甲秀楼和吴雨民制军韵》:
峥嵘杰构俯鳌头,山自湾环水自流。
四面天风人境外,偏有啸咏在斯楼。
霜花寥落不禁秋,雨后亭台事事幽。
何日登楼穷远目,满城秋色已全收。
又有乾隆进士,曾任云贵总督吴达善题寄《壬午仲春登甲秀楼》:
为寻胜地一登楼,四面云山尽入眸。
多少春光题不出,栁烟轻宕小桥头。
再有《甲秀楼即事偶咏》:
甲秀楼也曲径幽,绿杨夹水荡渔舟。
而今回忆当年事,风景苍苍我白头。
还有清裴宗锡,曾任贵州巡抚挥毫《题甲秀楼》:
山回水抱一楼空,畲火村烟四望中。
铜鼓不惊椎髻梦,芦笙早革桶裙风。
题铭有柱追芳烈,布德何修答屡丰。
五十年前重俯仰,斑衣竹马逐儿童。
又清代乾隆举人徐士翔雅题《过芳杜洲》:
涉洲采芳杜,清风吹我襟。
依依散幽郁,因之生远心。
香草喜盈掬,盥濯缘碧浔。
怀抱当急促,勿与俗浮沉。
在当时,涵碧亭的石柱上镌刻有清代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1909年,甲秀楼毁于大火,以后又曾历经几毁几建,清代巡抚庞鸿书重建。重建后的甲秀楼建筑群主要由甲秀楼主体、浮玉桥和翠微园三大部分主要建筑组成。
甲秀楼主体与涵碧潭、浮玉桥、芳杜洲、翠微阁、观音寺、武侯祠、海潮寺合成一组瑰丽的风景建筑群,旧有“小西湖八景”之称。
此外,南明河中的鳌矶巨石,又其上建甲秀楼,与浮玉桥相连,在清代时已自称一景,人称“鳌矶浮玉”,为“清代贵阳八景”之一。
入清以来,甲秀楼仍然是贵阳人的游宴之所。登楼眺望,众山环抱,近者为观风台,林木茂蔚;远者为黔灵山,青山一发。栖霞、扶风、相宝、南岳诸峰,罗列左右,大好风光尽览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下视城郊,早午炊烟袅袅,数十万人家饭熟时。四时朝暮,风景无限,山城气象,历历可观。所以,历代文人雅士往来于此,触景生情,题咏甚多,留下许多墨宝。
而贵阳甲秀楼之所以驰名天下,除了其景致优美之外,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写的206字长联最为脍炙人口,也最为著名,此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要多出26字。
该联胸襟开阔,气魄雄伟,甲秀楼美景于眼前,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凝结了贵州的古老历史文化。上联联文为: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
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下联联文为: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
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消磨了旧迹千秋。倒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上联主要写四方景物,下联追叙贵州历史,寄兴寓情,多有歌功颂德之辞,自从刘玉山此联嵌于甲秀楼上后,便成为甲秀楼一绝,甲秀楼也因此而广为人知。因而,甲秀楼后来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成为了贵阳城的标志,可谓联因楼作,楼因联传。
楼额“甲秀楼”3字,系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悬挂楼顶层外面。后来的甲秀楼,虽然历经400多年的风霜雨雪,饱尝忧患和苦楚,然而在历代入黔官员与贵阳人民的呵护下,依然屹立在南明河上,犹如一位绝代佳人,薄施傅粉,轻扫娥眉,出落得古雅秀挺,风姿绰约,令人为之艳羡,为之赞美。
浮玉桥建造得非常坚固,其楼基和桥历经400余年,虽经数次洪水冲击,均无受损,仍为中流砥柱。它的桥面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
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堪比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玉婷桥相媲美,它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后来的翠微阁内,开辟有名家书法作品陈列馆。其中,“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隽秀,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
“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作客。
[旁注]
田雯(1635年~1704年)、清初大臣,诗人。康熙年间进士,曾授中书舍人、提督江南学政和江苏巡抚等职,他的诗与明代著名诗人王士禛和施闰章同具盛名。著有《山姜诗选》、《古欢堂集》、《古欢堂集》、《黔书》和《长河志籍考》等。
武侯祠 是纪念我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
举人 汉代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清代贵阳八景 指清代时位于贵阳境内的8个著名景观:“贵山挺秀”、“富水翔鳞”、“鳌矶浮玉”、“风台踏草”、“南峰脱颖”、“浪拥金鳌”、“栖霞上月”、和“龙洞钟声”。
杭州苏堤 是北宋元祐年间,诗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百姓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阅读链接]
据说,甲秀楼建成后果然“秀甲黔中”,成了贵阳的人文标志;而江东之所预言的贵阳“科甲挺秀”的愿望也得以实现。
贵阳士人以“万马如龙”之气势,在明清的科举场上,书写230余名进士及2000余名举人的不俗成绩,位居贵州全省之冠,从而印证了江东之评价贵阳“人杰地灵”的观点。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龙友,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周起渭,清代进士李端桀,清代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