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胜地——永济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始建于北周,为军事建筑,原名“云栖楼”。后因有一种名为“鹳雀”的鸟类经常群居栖息于高楼之上,“云栖楼”又被称为“鹳雀楼”。

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势、风景秀丽,后来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此因楼作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

楼因诗名,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和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北周因驻防建楼而盛于唐

永济古称“蒲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80万年前,西侯度人就在这里开始用火,使用打制的石器。后来,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和黄帝,都曾在这一带留下历史痕迹。

有史记载,尧舜二帝曾先后在蒲坂建都。那时候,古人所称“华夏”一词中的“夏”,就是指历史上所说的大夏民族。

而它的繁荣正是以尧舜禹为象征,活动的核心就在河东一带,即黄河以东的山西。而“华”则指“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这块地方。

因此,古时有“西为‘华’,东为‘夏’”之说,而后来所建的鹳雀楼恰好就坐落在了华夏先祖历史坐标的中点之上,也正是因这一巧合,令后来的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550年,东魏大臣高洋建立北齐,定都邺城,就是后来的安阳北郊。当时,北齐的属地在平阳以东,就是后来的山西临汾一带。

557年,西魏大臣宇文觉创立北周,定都长安。后由于北周帝年幼,其朝政由宰相宇文护掌管。北周的属地在河外,就是后来的黄河以西的地区。

当时,北周与北齐连年对峙,互夺属地,形成拉锯之势,山西大部分地区均被北齐占领,只有蒲坂,时称“蒲州”,它是北周在河外占据的唯一一块地盘,也是北周屯兵伐齐的前哨阵地。为镇守蒲州,北周宰相宇文护下令,在蒲州城西门外筑一座高楼,以作军事瞭望之用。

传说高楼当时处的位置比较高,而那时的黄河则相对较低。因其气势宏伟,高大辽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所以高楼最早名叫“云栖楼”,也称“云仙阁”。

由于云栖楼紧靠黄河,于是就有一种食鱼鸟类时而翱翔在河面上,时而又栖息在云栖楼上。此水鸟似白鹤,嘴尖与腿长而直,毛灰白色。它们常在江、河、湖、泽近旁,专捕鱼虾为食。

据说,当地老百姓刚开始,见到这水鸟栖息高楼顶上时,不知道它们就是“鹳雀”,只是时间久了,大家发现,这种鸟很懒,老在水边上等着,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鱼撞上来后它们才吃上一口,所以人称“老等”。

云栖楼刚落成时,“老等”只是偶尔在楼上聚聚,但后来就越聚越多,甚至当它们栖息停落于云栖楼上时,整座云栖楼都变成了一片灰白,因而当地百姓又称它为“白楼”。

后来,传说有位学者到云栖楼游玩,他对花鸟都颇有爱好,见到群居于云栖楼的“老等”,他禁不住地惊呼“鹳雀,鹳雀”。从此,老百姓不再叫“老等”,而是改叫“鹳雀”了,而云栖楼也因此而改成为“鹳雀楼”了。

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在山西永济蒲州古城的西南城上,扩建有一座美丽的楼阁“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楼分为3层,高约10余米,又因其筑设在城垣之上,共计高达28米。此楼设计精妙,结构奇巧,雅致壮观。

在当时,人们登至3楼上,就可以既鸟瞰波涛滚滚、浩瀚无涯的黄河之水,又可以眺望阡陌交织、坦荡无垠的大地,也可以南望起伏连绵的中条山,还可以隐约西览雄伟壮观的西岳山。

正由于鹳雀楼地处秦晋分界处,位置适当,风景秀丽,因此,在唐代时,鹳雀楼就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去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了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鹳雀楼也因此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有“河东胜概”之称。

拥河东之胜的鹳雀楼,在唐代时几乎成了当时大诗人们赛诗的舞台,仅以《登鹳雀楼》为题的名作就有很多,其中尤以盛唐时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李益和畅当三人的同名作品最为著名,“能壮其观”。

但后来一直留传,妇孺皆知的诗冠,当属太原才子、唐代著名大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为王之涣在704年前后游蒲州、登鹳雀楼时所作。王之涣生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他名动一时,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据说,王之涣在鹳雀楼壁题诗不久,他的《登鹳雀楼》就在大江南北广为传颂。当时,耸立在蒲州城西门外的鹳雀楼,则更是因为王之涣的这首千古绝唱而名扬天下。

《登鹳雀楼》不仅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真理。后来,有著名诗评家认为:

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诗因楼作,楼因诗名。从此,永济鹳雀楼与江夏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和洪州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其中,鹳雀楼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为四大名楼中最高。

继王之涣以后,唐代诗人李益和畅当先后慕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去永济鹳雀楼登高赋诗。如李益的《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李益以七言绝句见长,边塞诗颇盛名,在当时已广为传诵。这首七律写登鹳雀楼远望,由怀古之情转而生出思乡之意。

又如畅当的《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河流入断山。

天势围平野,高出尘世间。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此诗诗歌意境非常壮阔,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古人说,唐代时的鹳雀楼是“山河萦此地,哲理蕴斯楼”,而当年王之涣登楼之后因作了那首诗《登鹳雀楼》即被朝廷重用,踏上了仕途,后两位诗人李益和畅当也是登楼之后,人随心愿,好运连连。

如此一来,鹳雀楼佳话频传。到了中、晚唐时期,更是有当时锋头极盛的唐代著名诗人耿湋、马戴、司马札、张乔和吴融等相继登楼赋诗,并都留下了佳句。如耿湋的《登鹳雀楼》: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这首五律气势很大,同时感慨自己的抱负不成,壮志难酬,读来令人扼腕!

唐代诗人马戴的五律最见功力。《鹳雀楼晴望》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

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行云如可驭,万里赴心期。

这首诗想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宽阔的胸怀。

司马扎作《登河中鹳雀楼》: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这首诗前4句写登鹳雀楼所见的景色,后4句抒发今古兴亡的感慨。

张乔作《题河中鹳雀楼》: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

这首诗情绪低沉,一派悲凉,反映了晚唐的时代风貌。

吴融作《登鹳雀楼》:

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

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

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

祖鞭掉折徒为尔,嬴得云溪负钓竿。

这首诗景色苍凉,是唐朝末年混乱形势的反映,再也看不到王之涣诗中显示的盛唐气象。在唐末时,翰林学士李瀚也曾随人去鹳雀楼游玩,并著有《河中鹳雀楼集序》。

[旁注]

西侯度人 西侯度遗址是我国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之一。180万年前,西侯度人就在此采集、渔猎。他们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等已具备了人类制造石器的成分,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昭示出他们已将“火神”征服在脚下,显露出“万灵之灵”的神韵。

河外 古地域名。春秋至战国,皆以黄河之西为河外。《史记·晋世家》:“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晋在河西拥五城。《左传·僖公十五年》:“赂秦伯(穆公)以河外城五。”即说的是晋惠公以河西五城贿秦穆公。后来,河西指黄河西岸之地,包括陕西韩城和大荔等地。

宰相 我国古代官名。宰相之称,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中州 又名“中土”、“中原”、“中国”,是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古代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由于重要的“国之中、天地之中”的地理位置,中州地区数千年来一直都是历代群雄逐鹿中原、鼎立天下的兵家必争之地。

河东 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所以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后来的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四大名楼 我国历史上公认的只有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各地第四大名楼说法不一,有说是山西永济的鹳雀楼,也有说是山东烟台蓬莱阁,还有说是四川绵阳的越王楼。

李益(746年~829年),唐代诗人,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著有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及《李尚书诗集》1卷。

马戴(799年~86年9),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尤以五律见长,深得五言律之三昧。他善于抒写羁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蕴藉深婉,秀朗自然。他的边塞诗慷慨激壮,为晚唐较好的佳作,历来广为传诵。《全唐诗》录存其诗172首,编为2卷。他著有《会昌进士诗集》1卷和《补遗》1卷。

三晋 是后来的山西的美称,山西简称“晋”。古称唐国,为后来所处山西省南部的翼城县,自古为晋南承东启西的咽喉要地。西周周成王封叔虞在此地,后曾改称为“晋”。

翰林学士 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阅读链接]

相传,唐代时人们登云栖楼鸟瞰风景的盛况,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于是玉皇大帝传诏,让一位神仙下凡去窥探虚实。于是。

神仙就驾鹳雀飞至云栖楼上,凭栏四顾,细目端详。

望着滔滔黄河和山川大地,神仙不禁赞叹:“美哉!美哉!真乃人间天堂也”。看后,又驾鹳雀而去。

此后,天上的诸位神仙便竞相前去观赏,并且每次都是驾鹳雀而来又驾鹳雀而去。后来,云栖楼一带,就逐渐成了鹳雀的世界。于是,人们就改名”云栖楼”为”鹳雀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