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期镇海楼被毁与重建
清代初年,清军攻陷广州,镇海楼因遭战火而损坏。1651年,平南王尚可喜在原楼基础上对镇海楼进行了始建后的第三次大修。因镇海楼靠近平南王王宫,所以禁止州人登临,并驻军越秀山,设官守卫,楼上放鸽,楼前驯鹿。
1661年,李栖凤任两广总督时,在楼上祀文武帝君,镇海楼再次成为广州人登临览胜之地,“任人登眺”。一时之间,“咏觞茗麈,遂无虚日。”
这是清代时的第二次修葺。当时的镇海楼虽未得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鹳雀楼齐享我国四大名楼的美誉,但在五岭以南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楼”。
镇海楼坐北向南,翘檐飞脊,巍峨挺拔,雄镇山巅,气度非凡,独具特色。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盛赞镇海楼山海形胜、玮丽雄特,虽黄鹤楼、岳阳楼不能超过它,实“可以壮三成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
镇海楼气宇非凡,清代时曾以“镇海层楼”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诗人政客每登临其上,皆感慨万端,有关镇海楼的名人诗作甚是丰富,教人叹为观止,主要有咏迹怀古、抒怀咏志两个题材。
其中,以清代初期的著名诗人、广东佛山人陈恭尹的《九日登镇海楼》影响最广:
清尊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陈恭尹此诗写登楼的观感,特别是“五岭北来”一联,精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广州一带的地理特点,而绝不能移用于他处,故历来为人传诵。
1683年,由于“三藩之乱”,镇海楼再次被毁坏。两年后,由两广总督吴兴祚及广东巡抚李士祯重建此建构。“计费巨万,壮丽坚致。”
在康熙年间,当时的著名学者沈元沧曾登临镇海楼眺海,并赋诗《登镇海楼》:
凌虚白尺倚危楼,似入仙台足胜游。
半壁玉山依栏崎,一泓珠水抱城流。
沙洲漠漠波涛静,瓦屋鳞鳞烟火稠。
黄云紫气消皆尽,还凭生聚壮炎州。
后来,镇海楼曾再度重修,重修工程仍然按照明代旧基垒筑。在镇海楼两旁仍然有长约170米的明代古城墙。重建后的镇海楼高28米,歇山顶,复檐五层,红墙绿瓦,雄伟壮观。
首层面阔31米、深15.77米,山墙厚3.9米,后墙厚3.4米;每层向上有收分,面阔及墙厚尺寸均有递减,第五层面阔为26.4米、深13.67米,山墙厚1.65米,后墙厚1.3米。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清末爱国将领丁汝昌在登镇海楼后,曾赋诗感叹道:
如此江山,对碧海青天,万里烟云归咫尺;
莫辞撙酒,值蕉黄荔紫,一楼风雨话平生。
镇海楼形状奇特“楼成塔状,塔似楼形”。在这种形式简练、细节繁琐的传统建筑形象中,对称是其最突出的形态,其中蕴含着自然美的形象象征以及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
从风水角度看,这种奇特形状也寓意深刻:越秀山为白云山的余脉,是“生气融结”的所在,建楼者认为压住此脉便压住了南方的霸气。
在色彩搭配上,镇海楼的红墙绿瓦和谐统一,也显得非常气派,大胆红黄色调的基本搭配是我国古建筑一贯的风格,只是到了明代,规定除皇家城门楼可用黄色琉璃瓦外,地方城门楼只能用绿色。
因此镇海楼外墙就用了红色,屋顶用的是绿色琉璃瓦,红墙绿瓦是对比色,红墙不反光,绿瓦反光,这样显得既对立又统一。
镇海楼的西面建有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24方。在林林总总的碑刻中,值得一提的是“贪泉”碑刻,上面刻有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的《贪泉诗》:
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据传,他之所以写此诗,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东晋时期,广州由于地处南海之滨,比较富庶,而当地官吏贪污成风。有所谓“经城一过,便得三千两”之说。
广州北石门,是中原往来广州必经之地。石门有一泉水,名为“贪泉”。据说,到广州上任的官员一旦喝了贪泉水就会变为贪官。
后来,吴隐之做了广州刺史。当他到广州赴任经石门,听说贪泉水会改变人原来廉洁之性的传说后,他特地酌泉水饮并写了《贪泉诗》。
吴隐之以诗铭志,在广州为官期间,果然清廉自持,留下一个清官形象。后人因而在贪泉建碑,以警示贪官污吏。此碑原竖于石门,后来才移到此处。
在碑廊旁边,有一批古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其中4门由佛山所造。当年,清代爱国将领林则徐到广州禁烟,为加强广州城的防务,命佛山炮工铸造一批大炮,这些土炮便是当年所铸的。
大铁炮原安放在越秀山炮台,曾在广州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部分铁炮和炮台一同遭遇侵略者的严重破坏,炮身两侧的炮耳被打断,点火的炮眼用铁钉钉死,使大炮失去了作用。
在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着“镇海楼”金色巨匾,两边有一副木刻的楹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楹联是清光绪年间,以兵部尚书衔赴粤筹办海防的彭玉麟授意其幕僚李棣华所作。联中的“故侯”即镇海楼建筑者朱亮祖,而今楼存人故,可证历史沧桑。“目空今古”和“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军入粤,驻节镇海楼上。他反对李鸿章议和不成,也只有“泪洒英雄”了。
李棣华深知上司胸怀和遭遇,故由咏楼而意境磅礴,是闻名海内外的名联。转瞬六百载,镇海楼下,物换星移,人世全非。只有这绛红的古楼,经历无数劫难,多少风霜寒暑,兵荒马乱,碧瓦朱墙依然如故,它仿佛历史长者的身份,不知疲倦地向人们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登上镇海楼,极目江天万里,只见山上绿树婆娑,十里翠屏,姹紫嫣红,景色秀美,珠江两岸彩虹飞架,琼楼玉宇鳞次栉比,珠水如带。蓝天、白云、红花和绿树,构成了一幅幅无比秀丽的广州图画,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旁注]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就是后来的辽宁海城。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了汗马功劳,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瓯北诗话》 为清代诗人、史学家、学者赵翼所作。前10卷选论唐宋以来各代优秀诗人加以评述,后两卷论及当代诗人及诗格、诗体、诗病诸问题。作者论诗主性灵反对荣古虐今,强调争新与独创,注重以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来评骘历代诗人诗作。
丁汝昌(1836年~1895年),晚清北洋海军提督、爱国将领。1879年,被晚清名臣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1881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官兵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后出任北洋海军提督。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最终英勇就义。
吴隐之(?年~414年),东晋濮阳鄄城人,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他在做广州刺史之前,先是为东晋杰出军事家、权臣桓温所知赏,拜奉朝请、尚书郎;接着被东晋将领谢石点名要过去做主簿;再后来是入朝做中书侍郎。
兵部尚书 古代官名。别称为大司马,是我国古代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曹魏时置五兵尚书,隋唐始设兵部,成为六部之一。明代兵部尚书称本兵,既管军政又管战略,威权极大。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阅读链接]
在清代,镇海楼不仅一直是广州最高、最具气势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它还一度成为海上航行的“航标”,远远地看见镇海楼,航行的人就知道广州城不远了。
古时,广州有句民谚,“不登镇海楼,不算到广州。”作为数百年来广州最有名的地标性建筑,昔日的镇海楼上可观万顷碧波,浩瀚接天的壮观景象。
后来,由于珠江较明朝初年至少南移了400多米,站在镇海楼上登高眺远,则更多只是见到越秀山的郁郁葱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