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后越王楼几经重建

据说,唐末宋初时,绵州越王楼被一场大火烧毁大半。经维修改建,到南宋时,越王楼依然风光。南宋著名大诗人陆游于1172年调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细雨骑驴入剑门”后,路经绵州,就登临越王楼,写了两首登楼绝句:

上尽江边百尺楼,倚栏极目暮江秋。

未甘便作衰翁在,两脚犹堪踏九州。

葡萄酒绿似江流,夜宴唐家帝子楼。

约住筦弦呼羯鼓,要渠打散醉中愁。

此诗极为巧合有趣中的是,诗中的“上尽江边百尺楼”,与诗仙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如出一辙,似可互为印证,说明南宋时越王楼的高度仍为100尺。

此外,陆游在他后来所作的《寄答绵州杨齐伯左司》一诗,又一次盛赞了越王楼:

磊落人为磊落州,滕王阁望越王楼。

欲凭梦去直虚语,赖有诗来宽旅愁。

我老一官书纸尾,君行千骑试遨头。

遥知小寄平生快,春酒如川炙万牛。

南宋著名画家赵伯驹所作的越王楼图轴,对当时的越王楼美景也做了生动、细致地描绘。

到了元代,元朝对越王楼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元代界画高手李荣瑾的画曾对越王楼进行过描述,元代著名诗人吕诚也曾写诗《越王楼观灯》颂:

午昼水轮烂不收,又看春色满绵州。

在明代初年,越王楼也重修过一次,明代进士徐楠还写了《越王台》诗:

山上高楼百斗齐,一州名胜冠川西。

越王已去风流在,赢得诗人细品题。

后来,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场大火又将其彻底烧毁。据后来考证,其建筑遗址的平面呈12米长、14米宽的矩形,遗存有青花瓷100余片。其中,在有一块青花瓷片上清晰刻有“越台常在”4字。

此外,遗址比较重要和完整的器物就有30余件,其中以青铜箭头、彩色釉面砖瓦、白釉陶器、青花瓷器、青瓷器、大尺寸的瓦当和镇山兽和圆形为主要特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在明末时,明朝对越王楼又进行了几度修复,但不久便毁于明末清初战火。清初时,清朝曾在越王楼废址筑北坛。清代果亲王曾写诗赞叹:

唐家弟子爱楼居,碧瓦朱甍半新故。

另外,我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也曾写诗说:

当时唐弟子,锡土守此邱。

美人捲珠帘,笙歌夜未休。

清代著名画家张延彦所作越王楼图轴更是使历史上的越王楼名播四方。

后来,千年前曾盛极一时的大唐王府越王楼经历重建、续建后,终于重新耸立在涪江之滨,龟山之巅。

新楼为错层式结构,外八层内七层,高99米,坐落在南北长88米,东西宽66米的台基之上,由164根立柱,牢牢固定在龟山越王台上。

重建后的越王楼,气势特别宏伟。99米的高度仍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如滕王阁高57.2米,黄鹤楼高52.6米,鹳雀楼高72米,岳阳楼高32米。它的建筑风格为仿唐出檐斗拱歇山式。

越王楼在形态上有它的“奇”特之处。楼的形体融汇了历代古建筑的阁、楼、亭、殿、廊、塔于一体的建造法式,形成了奇观、壮丽之态。例如楼的一层至五层有高斜墙、楼的底座有高八米九十公分的平台,这是阁的特征;十层至十三层显示吊脚楼、外走廊和双扇门、窗,这是楼的特征。十五层是亭的特征;顶端宝顶高九米八十公分,形状似塔的特征;楼的二层南北两方向是殿宇特征;各层有外廓;而楼的整体外观造型恰似一个古代威武将军,背南向北而立,八至十层缩小,像将军颈部,顶部的宝顶、脊、吻似将军的头盔,而南面各层屋面似将军的披风。

每一层的内部建筑设计,各不相同,外部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风格的建筑和竹子式的琉璃瓦让人仿如“梦回大唐”。

新建的越王楼主要由“从唐代走来”、“追禹王雅韵”、“碧水摇活千载景”、“向绵阳望去”、“觅李白仙踪”和“涪江泛起万船诗”等主要景观组成。

“从唐代走来”采用拟人的艺术的手法,让越王楼穿过时间的隧道,带着厚重大的历史文化底蕴从遥远的唐代走来,点明了越王楼诞生的年代。

“追禹王雅韵”表明了越王楼的重建是“大禹治水,造福于民”的精神延续和发扬。在远古时代绵阳出生的大禹就谱写了一篇“兴修水利,万民景仰”的壮丽史诗,那高雅和谐的韵律焕发了新时代科技兴城的恢弘气势。

“碧水摇活千载景”既说明了毁于明末战火的越王楼“复活”了,又折射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景”字,让人联想到美丽壮观的万般景象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更加多姿多彩。

“向绵阳望去”将越王楼赋予了人的神情和动作,后来的绵阳让越王楼露出了惊喜的眼神和惬意的微笑。

“觅李白仙踪”在绵阳的历史天空中,回荡着诗仙李白的豪迈与飘逸,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涪江泛起万船诗”描写涪江中千帆竞过,渔舟唱晚,游人如织、如诗如画的繁荣景象;重建的越王楼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亭阁星罗,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古代名楼中,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的为越王楼,共收录自唐至清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的名篇多达154篇,而黄鹤楼为112篇,滕王阁为86篇,岳阳楼、鹳雀楼虽有名诗文,但并不多。

据考证,对这座宏大富丽的越王楼及它的遗址的描述,历代诗文中仅收入全唐诗的就有20多篇,绵阳县志专门记载了15位诗人名宦讴歌越王楼的诗词。因此有“一座越王楼,半部文学史”的美誉。

诗文作者档次最高,除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外,还几乎涵盖唐代以后的著名诗坛泰斗,被誉为“天下诗文第一楼”。在历代名人歌咏越王楼的诗词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杜甫、陆游和李调元等的诗作。

同时,因其卓越风姿及规模,名声之盛,历代画界精英竞相描绘。宋代赵伯驹、元代李荣瑾、清代张延彦所作越王楼图轴更是使历史上的越王楼名播四方。

[旁注]

安抚使 又称“安抚司”,是我国古代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唐宋时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称“安抚使”。元、明、清时置安抚使司于四川、湖广少数民族地区,为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

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他创作诗歌很多,存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和《老学庵笔记》等。

界画 是我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因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得名。起源于晋代,就是将一片一头削成半圆磨光的竹片,另一头按笔杆粗细刻一个凹槽,作为辅助工具作画时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将竹片凹槽抵住笔管,使竹片紧贴尺沿,按界尺方向运笔,就能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

青花瓷 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我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于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和豆青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斗拱 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艺术构件。

吊脚楼 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和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和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属于半干栏式建筑。

飞檐 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常被称为飞檐翘角,是我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滕王阁 位于江西省南昌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代,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象征着我国五千年积淀的文化、艺术和传统。

[阅读链接]

传说,越王楼除外形寓意着一个文武全才的将军,胸怀大志、时刻听从召唤,兴邦为民,祈福国泰鼎盛、一方平安,它在数字运用含意上也称“奇”。

越王楼主楼基底东西宽66米,祈福绵阳人做任何事都顺利;南北长88米,祈愿绵阳大发展,百姓大发财;楼高99米,恭祝绵阳至尊向上、百姓九九长寿!宝顶高9.8米,预示长久发展。

此外,各层楼室外挂的宫灯总数199盏;主楼正南面的石梯步共139步,分别宽18米和3.9米。而这些“三、六、八、九”都是吉祥数字,真是无不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