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楼由湖畔迁至湖心岛上

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组织疏浚城河,将挖出的河泥填入南湖中,成一“厚五丈,广二十丈”,面积约17亩的湖心小岛,四面环水,俗称“湖心岛”。

1549年,赵瀛依烟雨楼原貌将其从湖畔迁建到了湖心岛上,从此形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独特景观。从此这里被称为“小瀛洲”,素以“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的景色著称于世。

据明代《嘉兴县志》记述:

滮湖亦称南湖,西侧灯含窣渚,北则虹饮濠梁。倚水千家,背城百雉,蒹霞杨柳,菱叶荷花,绿漫波光,碧开天影,雕舷笙瑟,靡间凉燠,此一方最胜处也。

此后,由于倭寇作乱,烟雨楼多有损坏,“楼虽存仅免于圯”。至1571年,嘉湖兵备道沈奎才重修了烟雨楼。沈奎修烟雨楼时,在楼前临湖处垒了一石台,以“极目从游,浩然远适”。

10年过后,烟雨楼“为风雨之所摧也最甚”。1581年,刚到嘉兴上任的嘉兴知府龚勉与朋友、同事登临烟雨楼时,见“楼已圮不可登”,不禁喟然感叹说:“此郡之大观也,岂宜久湮?”

于是,1582年,龚勉主持重修了烟雨楼的工程。“楼仍其朴,而易其材,务令可久。”他把沈奎之前垒在楼前的石台增高,并列级而降,以便临湖垂钓。

与此同时,他将该石台命名为“钓鳌矶”,亲自写下了“钓鳌矶”3个大字,刊成石碑,嵌在石台之下,以示期望嘉兴府城中的读书人,在进京赴试时都能得中功名,独占鳌头。

龚勉的书法很不错,3个字写得“心画神藻,波勒飞动,有苏黄姿韵,览者珍之”。

据说,就在“钓鳌矶”筑成的第二年,嘉兴秀水县举人朱国祚果然就应了“钓鳌”的吉兆,得中了状元。从此之后,烟雨楼不再仅仅作为登临游览的胜地,而是成为“有关一郡文风”的象征了。

1583年,龚勉又在南湖湖心岛上建了瀛洲十二胜景。瀛洲是传说中的东海仙山,与蓬莱、方丈并称“三神山”,上有仙人及长生不死之药。

站在烟雨楼上,可“左凭郊野,诸园亭榭,近列槛前。右俯城郭,华屋万家,毕入望内。其环湖以居者,又相为映带,而湖波浩涉,一望烟雨杳霭,恍然蓬瀛也。”,所以,龚勉把烟雨楼周围景色命名为“瀛洲十二胜景”。

龚勉把重修烟雨楼视作自己的得意之笔,他的一首《春日登烟雨楼》就隐约透露出这种以“风流千古”自居的心情:

孤屿当空涌碧涛,屿中楼阁入云高。

苍茫仙峤浮湖面,缥缈瀛洲隔市嚣。

烟雨一天唯此胜,风流千古独吾曹。

春来东海桃花浪,还向矶头钓巨鳌。

重修之后,“楼之胜益奇”,龚勉大概对此事也十分自得,他欣喜之余,亲自写了一篇《重修烟雨楼记》以记其事。此外,他还著有《烟雨楼志》4卷,但该书已经失传。

龚勉在嘉兴知府任上多有惠政,他重修了烟雨楼,恢复了名胜古迹,并且开浚城河,便利农田灌溉,方便舟船往来,做了一些对百姓有益的事情,民众大为称赞。

1588年,龚勉因政绩卓著,升任浙江右参政,掌管金华、衢州和严州三府。两年后又升按察使,接着又升任为浙江右布政使。

龚勉去任嘉兴知府以后,当时有人将烟雨楼荷花池畔的一座亭子改作了龚公祠,用来纪念他为嘉兴人民所作的功绩。当时,龚公祠祠中置有祠产水田若干亩,该项收入由祠内和尚掌管,用来支付春秋二季祭祀。

1605年,明代大书画家、文学家董其昌游烟雨楼后,在揽秀园五曲长廊东首八角亭中,亲自镌刻了一座高2.8米、阔1.3米的“嘉兴府学重修明伦堂记”碑,共1100余字。其碑文行笔流畅,一气呵成,风格秀逸,古朴潇洒,甚称一绝,为揽秀园的镇园之宝。

此外,他还镌刻了“鱼乐国”碑砌在宝梅亭内的墙上。后来,还有人在此撰写了《鱼乐国碑记》。

据史料记载,明代时,外地有不少人都知道嘉兴有“烟雨楼”。明代著名诗人、隆庆年间进士陈履邀友登楼烟雨楼后,写有《春日邀彦吉集烟雨楼》,对南湖及烟雨楼景观进行了一番盛赞:

秀州城南烟水多,当年此地频经过。

同游俱是高阳侣,临风呼酒还悲歌。

湖上高楼锁烟雨,岁久荒凉已非故。

周遭雨浦只菰蒲,来往烟汀但鸥鹭。

此时游客皆大惊,一方胜景徒有名。

酒酣倚剑湖天暮,唏嘘咸噗空含情。

不堪岁月随流水,世路萍踪渺难疑。

镜里星霜十二秋,眼中烟水三千里。

今日重来觅旧游,更邀词客同登楼。

雕窗洞豁霞光入,倚槛交疏翠色浮。

翠色霞光纷不了,词客凭虚驰吟眺。

豪怀勃勃薄睛霄,共倚春风发长啸。

人间世事多乘除,向时感慨今欢娱。

与君五进杯中酒,风光此后知何如。

但据传说,烟雨楼在明时之所以名声大噪,其实跟明末散文家张岱的一篇文章有着密切关系。张岱是浙江绍兴人,他年轻时生活奢华,喜欢游历,到过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湖北、江西等省,也到过北京。

对于张岱来说,江浙一带更是他经常盘桓的地方,杭州、苏州、无锡、镇江、扬州和南京等地,到处都有他的足迹;因其数次来嘉兴游玩,所以他后来以空灵晶莹之气为统领,兼郦道元之博奥,刘同人之生辣,袁中郎之靓丽,王季重之诙谐,写下了小品文学的精品《烟雨楼》:

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之。然烟雨楼故自佳。楼襟对莺泽湖,涳涳蒙蒙,时带雨意,长芦高柳,能与湖为浅深。湖多精舫,美人航之,载书画茶酒,与客期于烟雨楼。

客至,则载之去,舣舟干烟波缥缈。态度幽闲,茗炉相对,意之所安,经旬不返。舟中有所需,则逸出宣公桥、角里街,果蓏蔬鲜,法膳琼苏,咄嗟立办,旋即归航。

柳湾桃坞,痴迷伫想,若遇仙缘,洒然言别,不落姓氏。间有倩女离魂,文君新寡,亦效颦为之。淫靡之事,出以风韵,习俗之恶,愈出愈奇。

据清初词人、骈文作家陈维崧在《鸳湖烟雨楼感旧·贺新郎》词中回忆明末南湖游览盛况说:

不闭春城因夜宴,望满湖,灯火金吾怕。十万盏,红球挂。……唯有鸳鸯湖畔月,是曾经、照过倾城者。

每到清明、农历六月廿四“荷诞”、“七夕”、中秋时,南湖湖上便游人如织,烟雨楼前画船歌鼓日夜不绝。至此时,历经多次修缮、扩建的烟雨楼,已逐渐成为具有显著园林特色的江南名楼,而“烟雨楼”这个称谓则成了湖心岛上整个园林的泛称。

[旁注]

知府 古代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代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代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代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也称黄堂。

兵备道 古代官名。明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的道员。置于各省重要地区。明洪武年间始置,本为遣布政司参政或按察副使至总兵处整理文书,参与机要之临时性差遣。弘治年间始于各省军事要冲遍置整饬兵备之“道员”,称为“兵备道”。掌监督军事,并可直接参与作战行动。

参政 古代官名。即参知政事,为宰相之副,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地位高下不一。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进士 是对我国古代最后一级科举殿试考中者的称呼,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俗称“三甲”,其中第一甲为状元,第二、三甲分别为榜眼、探花。

郦道元(约470年—527年),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览奇书,撰有《水经注》40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外,他还著有《本志》13篇及《七聘》等文。

陈维崧(1625年~1682年),清代词人、骈文作家。清初授翰林院检讨,曾参与修纂《明史》。他工于骈文及词,曾与清初词坛名人朱彝尊合刊《朱陈村词》。在清初词坛,陈、朱并列,陈为“阳羡派”词领袖,传世之作有《湖海楼诗文词全集》。

[阅读链接]

在南湖的风景中,登高望远的,还有湖边的塔寺。与烟雨楼紧邻的小南湖边的壕股塔、西南湖边的真如塔,都是休整身心的好去处。

1089年,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被贬杭州后就曾去那里散心。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及弟弟一行人到嘉兴南湖游玩。三人游完南湖,登真如塔,最后到真如寺时,正值大雪纷飞。

寺内和尚见三人乃名闻天下的三苏,立即去挑水烧茶。

苏东坡手指积雪道:不必挑水了,我们煮雪泡茶,岂不更有诗意。

三人喝了数杯暖肚后,就开始对联作文,“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春水庵尼姑自夏至冬穿秋衣”……

在那个大雪天里,这个煮雪泡茶作对联的雅事,就被后来的文人传抄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