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楼为唐代时绵州胜景

越王楼竣工之后,越王李贞又命人清理余下材料,移到城西南涪江边,将就剩余的款项,在那里建造了一座望江楼,专供游人观景。

这样一来,绵州城里的百姓,只要出了西门、南门,就可以绕道到达越王楼下。若站在龟山下,抬头仰望天空,就觉得这楼之高,简直和天宫连在一起了。传说当夜间出现满天星斗的时候,这大楼也就耸入星空之中,楼上的灯光照射出来,比天上的星星还亮。

有唐代诗文描写说,如果踏上越王楼的楼梯,一层一层往上攀登,马上就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人在楼上,手扶栏杆,临空站立,随时都可以听到呼呼的风声,令人产生一种腾云驾雾,冉冉升空的幻觉。

攀楼至顶层后,可北望剑门,隐约可见72峰直刺蓝天。西望岷山和雪山,有如片片鱼鳞,在云团中忽隐忽现。转向东南,极目远眺,又可将绵州形胜,尽收眼底。

纵览涪江、安昌江和芙蓉溪三江胜景。尤其在三江交汇处,水面宽约百丈,江水清澈见底,船只往来如梭,船帆如朵朵白云飘逸,常有大群沙鸥和白鹭不时翻飞于江边,是最吸引游人的一处景观,为唐代时绵州胜景。

那时候,与绵州城仅芙蓉溪一水之隔的东山,素称“绵州第一山”。李贞在越王楼上,每当困倦之时,便推开东边窗户,欣赏东山美景,见山上林木葱茏,山色如黛,延绵数里,势若长龙,煞是可观。

尤其是清晨,当太阳从东山冉冉升起之时,云蒸霞蔚,变幻多端,一团团薄雾在山脚飘逸,将涪江和东山连成一片,一时间烟笼江水,云掩青山,云雾翻飞,如万顷波涛,最为壮观,更让他心驰神往,想去登临一番。

有一天,李贞等人趁闲暇前去芙蓉溪,沿石梯而下,就到了东津渡口,那里早已是一片热闹景象,摆渡的,候船的,人声嘈杂。大批百姓要进绵州城赶早场,挑着新鲜蔬菜和时鲜瓜果往岸上挤,李贞让老百姓过去后,自己才慢慢上船。

船到东岸,李贞等人上岸后,沿溪边上行,芙蓉成林,芦苇连片。不到一里,拐右东行,沿雷溪上山。在密林中穿行约两个时辰,就到了东山之巅。

在东山上远观越王楼,李贞发现越王楼正好建在了绵州城的西北角上,背靠绵山,西临涪江,山水辉映,风水极佳。因而,他更加确信自己当初选定的王府府址,确实是建一处风水宝地。

随后,李贞等人在附近转悠发现,这绵州古城所处位置,确实气势非凡,城东有芙蓉溪,城西有涪江,再往西又是安昌江,城的东南西北,各有一座山,形似如斗的四只角,正好从4个方向拱卫绵州城。

涪江从西北流向东南而去,在州城西边绕了几个弯,形状很像一个篆写的“巴”字。绵州城正好被三水四山环绕,实乃剑南形胜所在,该地曾有“水陆四通,唯急是应”之称。

经打听,李贞知道,早在三国时期,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及他的远房兄弟刘璋就来过该地了,当时刘备看到西蜀一带繁荣富饶,心中非常高兴,就对刘璋说“富哉,今日之乐也”,所以后来的人们,便将东山称作“富乐山”。

当时,李贞暗想,自己不知不觉,站到了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站过的地方,当年昭烈皇帝为兴复汉室,终生不懈,虽然卒未成功,但已使汉祚延长了几十年。如果有朝一日,大唐王室将倾,我李贞一定要学昭烈皇帝,为兴复唐室,不惜赴汤蹈火。

李贞认为,富乐山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应该修个什么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才不愧于大汉皇叔。想来想去,他觉得这富乐山高、广、雅、秀,视野极佳,不如修一个高坛,每年来此祭告天地山川神灵,不仅名正言顺,而且祀典崇隆,万众瞩目,亦可使富乐山生辉。

当晚回到州衙,李贞就伏案疾书,向高宗皇帝草拟一道奏章。大意是说:绵州城外东山,曾是汉建安年间昭烈皇帝刘备驻骅之所,如今已是蒿草丛生,林莽遮天,臣意欲在此建高坛一坐,代皇上祭告天地之用,以壮大唐声威,而宣天子盛德云云。

高宗览毕,朱笔加批“准奏”。

李贞接到圣旨,择日动工,很快在那里建起高坛一座,勒石其上,曰“敕修富乐坛”。坛高二九一十八尺,上圆下方,上法天,下法地,取天圆地方、天覆地载之意。

从此,越王李贞每年春天都去富乐山祭拜天地山川、风雷云雨,以祈祷绵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民乐业。

祭拜仪式非常隆重,李贞命人在高坛四周遍竖彩旗,迎风飘扬。仪式开始,礼炮齐鸣,鼓乐喧天。李贞焚香在手,健步登坛,拜天、拜地,拜四方神祗,表情严肃,一一如仪。

绵州经过越王李贞几年的治理,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边患减少,窃贼敛形,商旅通畅,市井繁华,文气大增,民风向善。州人安其居,乐其业,一派太平景象。

在绵州任内,越王李贞因为绵州所做的一些实事,得到绵州州人的大力拥护,心中自然是非常高兴,于是,他不时请来州内的一些名士,或上越王楼,或去望江楼,一起饮酒赋诗,相互唱和,尽欢而散。

在我国历史上,它与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和湖南岳阳楼齐名,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唐代时期的越王楼,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堪称唐代四大名楼之首,其他名楼如:滕王阁高9丈、黄鹤楼高6丈、岳阳楼高4丈。

李贞“刺绵有政声,惠政迭出,气象一新,州人莫不怀德畏威”,后虽被武周皇帝武则天所害,但仍被历代文人名士所怀念,因此越王楼久负盛名,吸引了大批著名的文人骚客登临,并留下了名作诗篇数百件,为天下名楼之罕见,它由此被誉为“天下诗文第一楼。

在唐代时期,唐代著名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神李商隐和弘文馆学士卢栯都曾登过越王楼并赋过诗。

诗仙李白在少年时,就对越王楼很熟悉:他每次从彰明清莲乘船下梓州长平山安昌岩拜纵横家赵蕤为师,求学多年,他往返乘船或步行都必经绵州,其间数次弃舟登楼;而李白所作的《上楼诗》说的就是他登越王楼时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762年秋,诗圣杜甫在流寓绵州时,游历了越王楼。

当他见到历时百余年后的越王楼依然壮观而气势不凡时,他万分感慨,便赋诗《越王楼歌》。

后来,此诗被赞为名人歌咏越王楼的诗词中,最有名气的千古绝唱: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诗神李商隐在登临越王楼后,曾写下《霜月》一诗赞叹道: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弘文馆学士卢栯也游览了越王楼,并赋诗《和于中丞登越王楼作》:

图画越王楼,开缄慰别愁。

山光涵雪冷,水色带江秋。

云岛孤征雁,烟帆一叶舟。

向风舒霁景,如伴谢公游。

[旁注]

涪江 是嘉陵江的支流,长江的二级支流,流域宽广。其名字与县名有关。在汉高祖时,绵阳称涪县。古代巴蜀以嘉陵江为界,蜀为内,巴为外,所以涪江又称“内水”或“内江”。自汉、晋以来,涪县就是涪江流域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涪江也因此得名。

风水 本为相地之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和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

昭烈皇帝(161年~223年),即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他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221年时称帝于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后来的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在223年时,他病逝于白帝城。谥号“昭烈皇帝”。

武周 是唐朝皇帝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建立的王朝。690年,武则天废黜唐睿宗李旦称帝,袭用周朝国号,改国号为周,定都神都洛阳,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获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前后掌权40多年。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是武周朝唯一的皇帝。

杜甫(712年~770年),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著有《杜工部集》传世。他流传下来的诗篇多为传颂千古的名篇,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弘文馆 官署名。唐代武德年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将其改名为“弘文馆”,藏书20余万卷,并安排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

[阅读链接]

在越王楼题诗方面,唐代诗仙李白与唐代诗圣杜甫所题各有不同。据说,李白之所以不题为“上越王楼诗”,是为了避讳。因越王李贞父子被武周皇帝武则天诛杀,到714年李白写诗时尚未平反。所以他就采用了避实就虚的夸张手法,题作《上楼诗》。

而杜甫则不同,他的《越王楼歌》写于762年,那时越王李贞父子已被昭雪并被陪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因此他直抒胸臆“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间越王作。……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