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第一楼——绵阳越王楼

越王楼位于四川绵阳龟山之巅,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因时任绵州刺史的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而闻名于世,其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楼高百尺,居唐代四大名楼之首。

越王楼自建成起,就先后有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和陆游等历代名人登越王楼,并留下著名诗篇数百首,被世人誉为“诗文第一楼”,它与黄鹤楼和岳阳楼及滕王阁并称为“唐代四大名楼”。

筑城安邦扬天威越王建楼

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个儿子出世,此子出生之年,正当其父登基做皇帝之岁。

关于他的起名,有人说是他给父亲带来了好运,也有人说是因为李世民刚登基不久,就添了龙子,非常开心,所以给他取名李贞。而他父皇的年号“贞观”之“贞”正好与其姓名里的“贞”字完全相同。

李贞从小就备受其父皇李世民喜爱,他刚5岁就被封为“汉王”,才7岁上就授予了他徐州都督的官衔,不久又改封他为“原王”。

636年正月,李世民又改封他做“越王”,并于二月正式任命他为扬州都督,赏赐实封八百户。从此扬州百姓之中,就有8百户人家上交的赋税,不归朝廷而归这个十来岁的小王子享用。

在638年时,吐蕃松赞干布要迎娶了大唐公主,与大唐王朝和亲。李世民在641年选了一位品貌俱佳的宗室女,册封为“文成公主“,由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持节护送至吐蕃完婚,从此唐蕃关系修好。

649年,李世民在去世之前,他给越王李贞加实封为一千户。但也就是这年,松赞干布病逝了。后来,继位吐蕃国王的莽伦莽赞不再与唐朝和平共处,而李贞的王弟、唐高宗李治继承父皇帝位没几年,就受到了来自西南边陲的巨大威胁,吐蕃军又开始向东方的武力扩张。

在这种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唐高宗李治决定选派一位资望深重、文武兼备的重臣去镇守绵州,就是后来的绵阳东。

因绵州地处剑门蜀道和阴平古道的交汇点,又有涪江水路可通楚吴,有“剑门锁钥、蜀道咽喉“之称。吐蕃东进必经绵州。所以只要绵州稳固,大唐的西南地区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威胁。

唐高宗李治苦苦思索了好久,想到了比他年长1岁的八王兄、越王李贞。他们兄弟俩自小感情就比较好,如果派他前去剑南道任绵州刺史,在李治看来,那就如同他自己亲去了,而且,越王以唐室亲王的威望,雄视西南,或许就能使吐蕃有所顾忌。

越王李贞除了喜欢读书,多涉文史、知识广博之外,他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武艺,可谓文武兼备,而且又很能干,会办事,颇有几分父皇遗风。加之,他从不参与宫廷内部的权力倾轧,很安分,也很明智,素有“材王”之称。

在显庆年间,唐高宗升任李贞为绵州刺史。当时的绵州位于剑南道北部,与之相邻的龙州、茂州就是大唐与吐蕃的接壤处,而更远一点的松州则数度落入吐蕃手中,成了唐朝与吐蕃争夺的中间地带。

绵州距龙州、茂州,均不足300里行程。若吐蕃一旦越过汶江而据有涪江上游,则只需三五日即可直扑绵州城下。

越王李贞刚到绵州上任时,便处处感受到种种来自西部边陲的威胁,那时候,无论从京城下来的,成都北上的,更有从南诏、百越和身毒来的客商,都把绵州作为中转站,陆路货畅其流,尤其丝绸营销量大,因南北丝绸之路都可于此相连接。只有水路东通西阻,故紧张中仍显现一番繁荣景象。

绵州当时状况最为脆弱的是州城城防。自唐代定鼎长安以来,削平内乱,天下一统,自此海宴河清,中经贞观之治,承平几近40余年。国富民殷,地方官早把武备一事抛诸脑后了。

绵州州城的城垣几乎无存,周围大缺小口,无处不在。州城之外,东有芙蓉溪,西有涪江,更西有安昌江,北有绵山,似此外有汤池而内无金城,城虽险要而武备废驰,如何能够御寇?如何能够安民?

于是,越王李贞命人请来绵州城中几位绅耆长者,向他们垂询治绵方略。其中,有一位长者就建议说,越王是大唐室帝王之胄,至尊至贵,来刺绵州,似不宜在这州衙中理事,当另卜龙脉宝地,建一王府,大王居中理事,让百姓如睹天颜,则吐蕃自不敢觊觎我绵州。

随后,越王李贞告示说:

绵州城垣颓败,武备废弛,若吐蕃铁骑来犯,我等均将为其所虏。故从今日起,尔等速去召集城中丁壮,鸠工集材,荷土运石,将城垣增高加固,增设城垒。

限令半载之内,务要克期竣工。此乃合城官绅士庶性命安危所系,尔等均得不辞辛苦。敢有怠工者、废事者、误期者,本州决不宽贷。

就这样,越王一声令下,全城动员,赶修城垣。李贞本人亦不时亲临工地巡视,工程进展倒也顺利。半载之内,果然告竣。一座高大的绵州城,重新在涪江东岸、芙蓉溪西岸矗立起来。

越王李贞见城垣告竣,就责令绵州司马,令其加紧演练士卒,增派城守,完善城防,以确保绵州城万无一失。此后,李贞心想作为地方官,保境安民,自是分内之责。

然而,越王李贞认为,他既为亲王,唐室贵胄,奉高宗皇帝之命来守是邦,便不能只做一点州县吏所做的事。于是,他就考虑“何以壮大唐之山河,宣帝德于华阳,扬天威于域外,报皇恩于剑南”。因而,他决定一定要建王府,居中理事,让百姓如睹天颜。

当下,他向唐高宗李治拟了一道奏章,讲明自己要在绵州肇建王府的打算,恳请唐高宗李治下拨一笔库银相助。末了,他还特别强调这是为了“扬天威、布帝德,让绵州百姓可以朝夕望阙叩拜,倍沾唐天子隆恩”。

唐高宗御览完毕李贞的这道奏章,深为八王兄的赤诚所感动,当即在奏章上朱批“准奏”两字,命人发往度支部去办理。李贞收到高宗批来的这笔库银,便命人一边在州城内外各处选址,一边购置砖瓦木材,准备及早动工。

越王府的地址最后定在绵州城外西北方向约一里远的龟山之巅。此山形如元宝,背靠绵山,西临涪江,东南方向紧靠绵州城,实乃剑南绵州山川形胜所在。据说,在此地修王府,建高楼,是可以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的最佳位置。

越王楼由李贞本人亲自督建,他参考了长安、洛阳诸多王府的营造规制,再根据龟山的地形地貌,依山取势,因势建楼。

该楼的修建先后历时3年,耗银50万两,建成之后,李贞将其命名“汉王宫”。因为他早年封的王号,就是“汉王”。只是因为绵州人都知道他是越王,久而久之,称呼惯了,“汉王宫”就叫成“越王楼”了。

绵州越王楼位于百级石阶之上的赭色高墙内,是绵州当时的州衙,也是越王李贞处理公务的地方。在越王府内,有一座大花园,两边建有花台,中间是一条卵石甬道,直通越王楼下。

楼高10丈,楼顶压着红色的屋脊,脊上装饰着龙、虎以及各种神兽,脊下覆盖着上了绿色彩釉的屋瓦。越王楼大楼四周的栏杆、立柱、板壁都涂成红色,绘着各种体现皇家气派的图案。

[旁注]

百户 古代封制。唐朝亲王实封只有八百户至一千二百左右,是汉朝万户侯所拥财力的十分之一。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

礼部尚书 我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名清时期为从一品。礼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二品;侍郎一人,从二品。郎中四人,员外郎四人,主事若干人。

阴平古道 起于阴平都,就是后来的甘肃文县的鹄衣坝,途径文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全长265千米。

刺史 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13部,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

剑南道 唐代前,四川地区为梁、益二州建制。唐初时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道”,治所为成都府。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所以命名“剑南道”,后置剑南节度使。所辖地域相当于后来的四川大部,云南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北端和甘肃文县一带。

贞观之治 是指我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使得唐朝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由于当时年号为“贞观”,所以史称“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它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度支部 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代永徽年初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称“户部”,五代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和货币及银行等。

神兽 就是神异之兽。据说,神兽的出现能给世人招来幸福,化解戾气,因此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常出现于我国古代房屋建筑中。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

[阅读链接]

传说,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建造越王楼时,就是想与他的六叔、唐太宗李世民的六弟、任洪州刺史的滕王李元樱在南昌建造的滕王阁一比高低。在当时、滕王阁为最高名楼,高达9丈。

越王李贞到任绵州后,先建府后建楼,想到自己曾赐封汉王、原王和越王三顶王冠,觉得“吾建之楼应高10丈,比滕王阁高1丈,以显赫皇家气派、威武”。

于是,越王李贞就建造了占地面积数“邱”,相当于300余亩的越王楼,这就是危楼高百尺”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