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名楼——福州镇海楼

福州镇海楼位于屏山之巅,为我国九大名楼之一。1371年始建,原是作为各城门楼的样楼,后更名为镇海楼,清人又称越王楼,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楼,为城正北的标志,并作为海船昏夜入城的标志,“样楼观海”曾是福州西湖外八景之一。

镇海楼为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历经600余年沧桑,屡建屡毁。后经重建,楼体由基座层、台基层及二层楼阁组成,总高为31.3米,其中台基高10米;基座层内设地下宫,台基层、楼阁一层作为展厅,二层作为观景主厅。

明代为防御倭寇建镇海楼

古时,屏山、乌山和于山合称福州三山,是福州的标志和代称。屏山因山峰形状像一座大屏风而得名,也因曾有越王在山麓建过都城,又名“越王山”。宋代诗人陈轩曾写诗赞美三山美景说: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明代初期,福州经常发生海患。为了防御倭寇的入侵,也为了福州城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加强福州城墙的防御工事。为了重建被元代统治者推倒的旧城,1371年朱元璋派出他的女婿驸马都尉、行省参政王恭到福州,负责砌筑石城“福州府城”。

福州府城北面跨屏山,南绕于山和乌山。城墙东、西、南三面依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复。王恭深知城墙在战争防御中的重要性,因此他将福州城墙北段从屏山下扩建到了屏山之上,同时,王恭将乌山、于山、白塔和乌塔全部揽入了福州城内,使屏山半座在城里半座在城外,从而给无险可守的福州城在城北设置了一道人造天险,可以居高临下视城北。

王恭在修建城墙之后,又开始修建福州的7座城门。为了修好这7个城门楼,王恭先在屏山之巅建造了一座谯楼,名“屏山楼”,既作为福州北门的城楼,也作为后来7座城门楼的样楼,后改名“样楼”,屏山也因此改名为“样楼山”。

在修建“样楼”之初,王恭参考了福州威武军门以及国内当时比较先进的一批城门楼,借鉴各地城楼的优点修建了这个样楼。之后,随着样楼建成,福州东西南北的井楼门、水部门等7座门便依照样楼而修筑完成。样楼渐渐被文人和老百姓当作了一座风水楼。

从此,福州的三山之上,各有标高之志。屏山有样楼,乌山有乌塔,于山有白塔,从而形成了“三山两塔一座楼”的格局。屏山样楼北倚北峰,南有五虎山为案,东衬鼓山,西托旗山。左前于山相扶,右前乌山呼应。乌龙、白龙双江如玉带环腰。

样楼是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进深约22米,面宽约41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明代时,样楼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福州城正北的标志。据说,当年登样楼可以可远瞰闽江口乃至东海,而远处的高山则似泥丸低矮。于是,海船夜航进闽江口,都以样楼为航标。

突出于城市天际轮廓线的样楼,从建成之日起,便成为进出闽江口航船的重要标志。每当五虎门潮水上涨,大船进出江口均以样楼为“准望”,即航行标志物,即使夜幕初降或且雾气笼罩,航海者均参照样楼方位,找到进港的方向。

据说,王恭擅长吟诗作画,由于其名气的影响及镇海楼本身的标高优势,镇海楼从一落成起,就一直是福州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登斯楼发幽古之思情”,“无诸城北样楼开,万井烟花拂槛回”。

“粤王山拥海潮流,山上嵯峨镇海楼”,是较早的一首登镇海楼的诗句。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陈亮,写下《冶山怀古》诗:

东西屹立两浮屠,百里台江似帝纡。

八郡河山闽故国,双门楼阁宋行都。

自从风俗归文化,几见封疆入版图。

唯有越王城上月,年年流影照西湖。

明代的建筑以木构为主,城市建筑除了两塔之外,大多是紧贴着地面扩展,而城北居中的山巅上建起的样楼,只要登上楼层最高处,立即就会对海路交通有一种掌控感,所以,洋楼此后也渐渐地就有了“镇海楼”的美名。

那时候,木构的福州城火患不绝。于是,在镇海楼前右侧的山坡地上,就设置了一些用6根小石柱围起来的石缸,共7组,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称“七星缸”。

每口缸上圆下尖,呈陀螺状,缸口直径50厘米,缸深70多厘米,由花岗岩凿成,底部是一个莲花座,斗勺盛水,意在伏火灾,喻示福州城平安吉祥。据说缸里的雨水全干的话,福州就会闹旱灾,所以平时缸里的雨水都是满的。

另传说,王恭是个勘舆家,他实际上是为福州城建造了一座风水楼。闽越人的蛇文化在汉化之后,一方面继续了闽文化对蛇的崇拜,另一方面又用中原汉人的眼光看待蛇,要让它长角变成龙,让它腾飞。

当时,建造白塔、乌塔的民间传说就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而在民间被称为“龙舌”的苔泉之上的“龙首”山头建造镇海楼,如同桂冠为福州之龙加冕。

1373年,福州中卫指挥李惠“加建”镇海楼。据明代正德年间的《福州府志》卷四“地理志·城池”记载:

府城……国朝洪武四年,驸马都尉王恭修砌以石。六年,福州中卫指挥李惠加建楼橹……北据越王山巅,有样楼与谯楼……

1446年,镇海楼因火灾被毁,但很快在成化年间得到重建。据明代万历年间的《福州府志》卷七十二“杂事志·古迹”记载:

屏山楼,在屏山之巅。正统十一年火。复重建,今圯。

1483年,镇海楼第一次被台风刮倒,该楼自始建至这次被毁,存在了大约100年。据明代正德年间的《福州府志》卷四“地理志·城池”记载:

门有七……门之上,外楼二层,中楼三层,高、广与样楼齐……成化间,尝为大风所坏,镇、巡重臣佥议,修复如旧。正德初,又经重修。

正德初年,镇海楼重建。1613年时又再次不幸毁于飓风,这次重建在万历末年。明代学者王应山在他的《闽都记》卷八说:

国初筑城,创样楼山巅上,祀玄武,今更名镇海。

玄武,就是道教的真武大帝,它原是龟,为水神,北方之神,在镇海楼上奉祀玄武,其寓意就是为福州镇邪招福。王应山之子王毓德在《九日登镇海楼》诗中说:

诗社仍开九日楼,松声寒泻白云秋。

由此诗可知,明代万历以后,镇海楼已经发展成为了当时的诗社之所,是福州文人雅士的云集之地。但不幸的是20多年后,镇海楼于1641年因飓风第四次被毁。据清初海外散人《榕城纪闻》记载他亲身经历:

崇祯十四年,春,大旱。七月初一日,飓风大作,自初更至五更乃止。荡坏民居屋宇无数,样楼及南门城楼、贡院、巡抚辕门、万岁塔尾等皆圯。

这一次镇海楼重建,大约在崇祯末年。在明代,镇海楼自建以来,数次被毁,数次重建。但明代历史上的镇海楼始终都是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为江南三大镇海楼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名楼之一。

[旁注]

行省 南宋、金时已有行省之称。元朝时,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为中书省下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又渐成最高地方行政区名称。明初加强中央集权,撤销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而习惯上仍称行省,简称省。清初增为18个行省,后又增为22个行省。

重檐歇山顶 歇山顶也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

莲花座 据传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颇爱莲花,用莲花为座,自此所有寺院里的佛像都是以莲花为宝座,称之为莲花座。莲瓣座分为四层,莲瓣除每瓣边缘处,绘制白、红、白三条曲线勾边。每个莲瓣的外表还绘制图案、有的莲座在仰莲处不绘制花朵,而只渲饰色彩,勾边图案。

玄武 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

[阅读链接]

在明朝,福州人看做神圣而宏大的“宝物”镇海楼出现在屏山之上。这“宝物”传说是当时百姓,祈求福州城不受台风侵蚀、暴风施威而永享太平以宗教式向天地敬献的。

据说,福州自从有了镇海楼这一“宝物”之后,福州城的确少了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大自然在人们强烈意识的作用下巧合了人们的善良愿望。冥冥之中得到“应验”,让许多人不尽感叹:“福州,乃有福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