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镇海疆——越秀镇海楼

古时,在我国有4座镇海楼,分别是越秀山镇海楼、香港镇海楼、福州镇海楼和宁波镇海楼。

其中,属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最为出名,始建于1380年,是古代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广州越秀山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明代洪武年间始建镇海楼

传说,朱亮祖原是一介武夫,归顺吴王朱元璋后屡立战功,曾经领兵一举攻下广州城,是辅助朱元璋开国的有功之臣。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在得天下后,就封他去广州做了镇守南疆的“永嘉侯”。

朱亮祖很信风水,心想当今皇上小时候只是个放牛的,而后来却做成了天子,一定是他家的风水很好。于是,他就经常带着风水先生在广州四处寻找风水宝地。

有一天,朱亮祖就去了越秀山。当时的越秀山,林壑幽深,古木参天。只见小蟠龙冈一带环山面水,气势雄伟,又听风水先生的一通吹嘘,他便决定把自己的府第建在那儿。

当晚,朱亮祖高兴得多喝了两杯酒,发觉自己正站在新府第前眺望大海,南面就是宽阔的珠江,古时粤人称为“珠海”。

突然,只见海中飞出一条青龙来。张牙舞爪,尾卷残云,鼻孔喷出的水柱直冲苍昊,紧接着便是晴天霹雳,电闪雷鸣。这情景把朱亮祖吓了一大跳。

朱亮祖正想转头入屋,却见白云缭绕的越秀山上冲出一条赤龙来,鼻嘴喷火,那火柱比青龙喷出的水柱还要高。也是张牙舞爪,扑向青龙。双方立即展开了一场恶斗,只见巨浪冲天而起,火海铺天盖地,最后青龙力气不支,逃回海底去了。

朱亮祖夫人推门进来后,他猛然惊醒,才知是南柯一梦。回味梦中情景,不知主何凶吉,忙叫幕僚进来占梦,结果不得要领。

他的那帮谋士,有的说越秀山上出赤龙,主羊城要出能人了,大吉;有的说两龙相斗,主天下祸乱,大凶;还有的说,二龙相争,火胜水败,主天下大旱,有灾害。众说纷纭,朱亮祖也不知听谁的好。

没两天,这事就传了出去,广州老百姓听了,随即全城人心惶惶。这下子,朱亮祖也惊慌起来,急忙修本,星夜派人进京启奏洪武皇帝,请皇上定夺。朱元璋看了奏章,也心中不安,就传著名谋士刘伯温进殿一决疑难。

刘伯温问明情况,明白这不过是永嘉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已,而且这梦要怎么断都行,心想当前还是安定民心要紧,便对朱元璋说:这是个吉兆,赤色火龙乃皇上圣明;青色妖龙乃海上盗贼,因为当时海盗猖獗,海疆不宁,盗贼潜逃,主大明天下兴旺强盛,固若金汤。可令永嘉侯建一四方塔楼镇住海妖,便可保大明江山永固了。

朱元璋听说是吉兆,也很高兴,但静下心来一想,这越秀山上飞出龙来,打赢的还是条喷火的赤龙,这总叫人不放心:莫非那里有“龙穴”不成?做皇帝的,谁不担心天下又生条龙出来?于是下令朱亮祖在观音山上风水最好的地方修一座塔楼,目的就是要封住“龙穴”。朱亮祖不敢有违圣旨,就在自己打算建府第的地方建了这座塔楼。

据说,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接到朱元璋谕旨时,正把宋代的东、西、中三城合而为一。因此,他在1380年趁势开拓广州北城800余丈,将城墙跨到了越秀山上。

这一次,他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北城垣最高处建起了一座砖石砌筑的“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五层高楼,楼呈绛红色,有“辟邪镇王”之意,同时从楼的位置及高度而言,可起到壮广州城之势的作用。

据《大明一统志》在《广东布政司·广州府》中所载“望海楼”条目全文记:

望海楼,在府城上北,本朝洪武初建,复檐五层,高八丈余。

那时候,珠江的水面非常宽阔。其北岸大概是西起后来的蓬莱街,中经和平路、一德路、泰康路,东至东华路一线;河南的江岸大约推进至堑口一带,江面宽阔达600百余米,大概为后来珠江水面宽度的三倍以上。

当时,粤人称珠江为“珠海”;再加上空气晴朗,可视度大,登楼就得以清楚地看到“珠海”,因而该塔楼命名为“望海楼”。但百姓多因望海楼高5层,而又俗称其为“五层楼”。

由于望海楼建于广州城最高的地方,它周围的六榕寺花塔、怀圣寺光塔的海拔高度都不及它,所以它一直是古时广州城最高的建筑物,所谓“楼冠全城”。

从此,望海楼就成了人们登临览胜,遥赏珠海白云景色的好去处。登楼远眺,不但全城在望,更见南面珠江水波荡漾,浩瀚接天,煞是壮观,正如后人所撰名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在明代成化年间,两广军务提督韩雍曾对望海楼重加修治,但后来全楼竟被火焚毁了。

1545年,两广军务提督蔡经与侍郎张岳又重建了镇海楼,因当时倭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边陲,海疆不靖,需强化海防,于是张岳为之题名“镇海楼”,含“雄镇海疆”之意。这是望海楼始建以来的第一次重建。经此次重建后,据张岳的《镇海楼记碑》记载:

规制如旧,而宏伟壮丽视旧有加。楼前为亭曰仰高,左右两端跨衢为华表,左曰驾螯,右曰飞蜃,旧所无也。

由此可见,镇海楼相对于先前的望海楼而言,不仅在楼前增建了仰高亭,在楼的左右两侧则增建了“驾螯”和“飞蜃”两座华表,而且整个镇海楼都更加宏伟壮丽了。明代诗人陈子升曾留下名篇《忆秦娥·望江楼》:

望江楼,遥峰极目悬清秋。悬清秋,青牛关上,白马潮头,风前吹笛悲啾啾,试将檀板调新讴。调新讴,百家村外,九曲江流。

1637年,广东布政司姜一洪再次重新修缮了镇海楼。镇海楼楼前对峙一对高达二米的红砂岩石狮,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共五层。

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

[旁注]

明太祖(1328年~1398年),本名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他曾因身体差及家中贫寒,他曾入寺为僧。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洪武之治”,他被尊称为“明太祖”。

刘伯温(1311年~1375年)本名刘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龙穴 一般是指神话传说中神物“龙”的居住地。在古代风水学术中,“龙穴”代表大富大贵之地,指山的气脉所结处,比较适合建筑居所的地方。如《秘传水龙经》云:“横宫龙穴生荣显,借合穿龙主发财。”

《大明一统志》 原名《一统志》,由明代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贤和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彭时等奉敕修撰的明代官修地理总志。该书条次井然,富而不臃,该书强调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在体例上对后世方志多有影响。

怀圣寺光塔 是我国伊斯兰教古迹,位于广东广州光塔路怀圣寺院西南隅,与寺并立。怀圣寺光塔原名“邦克塔”。据说,因“邦”与“光”在粤语中音近,因而误称为“光塔”。还有说是因塔呈圆筒形,耸立珠江边,古时每晚塔顶高竖导航明灯而得名。也有说是因塔表圆形灰饰,望之如光洁银笔而得名。

提督 为武职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称得上封疆大吏。

华表 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早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广东布政司 官署名,是“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明代时,明太祖朱元璋在广东道的基础上始设广东行中书省,后改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同时,为他将原先元代时期设立的道、路、军以及录事司一并废除,由广东承宣布政使司下辖府、县两级。

[阅读链接]

传说,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兴正浓之时,铁冠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

朱元璋听后,游兴顿失,急忙派人去广东查询,果然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现王者之气。于是,他就立即下诏,命镇守广州的永嘉候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

圣旨下来,朱亮祖很快就在越秀山上造了一座塔楼,起名“望海楼”。相传永嘉候建造此楼后,镇守粤中的封疆大吏中再没有心怀异志的乱臣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