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为一体的儒家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这就形成了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思想迥异,风格各异。

儒家散文是诸子散文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记录儒家学派思想言论的,对我国文学和哲学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儒家散文主要包括《论语》、《孟子》、《荀子》。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孔子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以及他思想观念的朴实表达,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

《论语》基本是口语,通俗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述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展开和论证,从而形成质朴的语言风格。《论语》还带有浓郁的诗味,给人以悠然神远之感。

《论语》中有很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与启示性的语句,这些语句大多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另外,《论语》中还运用了很多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从而使语言更加含蓄、形象、生动。《论语》的语言达到了贴切、通俗、精炼的境地,形成了字稳句妥、文笔流畅的特色。

《孟子》也是一部重要的儒家散文经典著作,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邹国思想家孟子的言行。是“四书”之一。

孟子是战国中期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大师,唐代以后受到推崇,宋代以后被封为“亚圣”,意即仅次于圣人。

《孟子》由《论语》的语录体发展而来,详细地记录了孟子谈话的场合和所涉及的人和事,记录了孟子和谈话对象意见的分歧、双方展开辩论的过程和各自的情态,增加了形象描写成分,再现了孟子的性格、情感、心理活动和人格精神。

从《论语》到《孟子》有逐渐向成熟的说理文过渡的趋势,代表了论说文章形式构造向前发展的过渡阶段。

《孟子》中的对话充满了论辩性,其气势雄健,书中,孟子在各诸侯国诸侯面前总是高谈阔论,纵横捭阖,有时犯颜诘问,有时因势利导,尤其善于掌握对方心理,从容陈词,步步紧逼有着纵横家的气概。

《孟子》中的《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滕文公》上的《陈相见孟子》章、《告子》上的《性犹杞柳也》章等,都层层深入记录了孟子同他所谈话对象的不同政治观点、不同学术思想的论辩过程,论中有辩,说中有诘,体现了《孟子》长于辩论、论战性强、言辞机敏、感情激越的风格特色。

《孟子》还善于使用比喻说理,这些比喻浅显平易而且生动活泼,灵活巧妙而又准确贴切,取材大多是人们身边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直接体验。对于不同的谈话对象,孟子总是能够根据他们的不同身份、爱好,联系密切的身边事物进行比喻。

《孟子》中还有数量不多,但很精彩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也多是取材于社会生活,包含着深刻的讽刺教诲意义。故事所描写的人物具有典型意义。故事情节多数不以荒诞取胜,而以描述的生动性见长。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赵国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记录了荀况的自然观、认识论以及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涉及面较广,内容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军事、文学等方面。《荀子》很多文章每篇专论一个理论问题,标志着专题论文的出现。

每篇有一个揭示主旨的标题,而且围绕中心观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这种以论为题的文章,成为后世“论”文体的鼻祖。

《荀子》的论文具有多种显著的特色,文章立意统一,体制宏伟,不但结构完整、构思绵密、论证周详、条理明晰,具有极强的逻辑性,而且气势磅礴。

《荀子》的文风平易朴实,亲切自然,讲道理不以巧辩和气势取胜,而是侃侃而谈,反复申说,有一种温文尔雅、谆谆教导的意味。《荀子》论述时特别重视运用修辞艺术,时常引物连类,设喻说理,呈现出一种儒雅之气。

此外,《荀子》还善用整齐对称的排比和骈偶句式。排比与骈偶结合,紧凑纤密,富于气势。有时很注意节奏感与整饰性,表达充分而畅达。有时配合以和谐的音韵,组成整齐排句,形成了具有音乐性的句法。

《荀子》代表着议论散文的成熟,从《荀子》开始,议论散文才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构成散文中的一个重要的部类。

[旁注]

儒家 即儒家学说,我国的一种思想文化,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从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我国社会的一种正统思想。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语录体 我国的一种文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四书 儒家经典的书籍。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在古代,这些书的内容是学子们考试必考的部分。四书通常和五经连在一起使用,被称为“四书五经”,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说理文 即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说理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说理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骈偶 又称为对称句,就是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不要求完全相等或对称,不要求完全工整的句子。春秋战国时的散文常用骈偶句式。骈偶句式具有对称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阅读链接]

《论语》朴实含蓄、雍容和雅、言简意丰,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语言上都为以后各家学派散文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促使了墨、道、名、法等各家风格多样、生动活泼的散文的出现。

《孟子》和《论语》来比较会觉得《孟子》所取的题材要比《论语》广泛得多,《孟子》所反映的现实面貌和社会问题要比《论语》复杂得多,《孟子》的笔调显得比《论语》更为流利、酣畅,《孟子》的语言技巧显得比《论语》更为多样、巧妙。

发展到《荀子》已形成首尾完整、层次清晰、论证严密,是较为成熟的专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