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新变——明清散文

明清散文家在继承前代,尤其是唐宋时期古文传统的基础上,在散文理论和创作上努力追求新的变化,致使散文流派迭出,创作各异,作品精彩纷呈,风格多种多样,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貌。

明代散文流派众多,作家和作品颇为丰富,艺术风格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不同时期的散文带有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

清代散文也显示了时代特征,在继承传统中继续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创造了新的辉煌。

明代前期和中期各派散文

明代前期,散文的创作比较繁荣,但是没有形成流派,都处于明代开国之初,因此统称之为“开国派”。这些作家中较著名的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以及主要以诗著名的高启。

宋濂生活在元末明初,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跟随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学习。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没有应召,而专心著书。

宋濂后被明太祖朱元璋征召到南京,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宋濂是个实在而且聪明的人,一次他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都以实话相回答。

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一次,皇帝问宋濂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宋濂的文章可分为序记、传记和寓言三大类,文辞简练典雅,很少作铺排渲染。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却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思想也比较深刻。总的说,宋濂的文章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是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刘基,字伯温,生活在元末明初,是跟随朱元璋创建明朝的开国元勋,曾给朱元璋出了很多好主意。刘基从小敏而好学,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12岁时就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1324年,14岁的刘基入府院读书。他跟着老师学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老师对这等奇异的事情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理解其中的意思。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朱元璋称帝后,刘基任御史中丞,兼任太史令,封为诚意伯。刘基擅长为文,特别是擅长写寓言,他写的《郁离子》共18章159篇,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等诸方面,揭露统治者的贪婪腐败。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简短,含义深刻。

除了《郁离子》,刘基还写有《司马季主问卜》、《松声阁记》、《卖柑者言》、《工之侨为琴》等,其中《司马季主问卜》仿效屈原的《卜居》的问答体,说明盛衰穷通是自然之理,宣传人灵于物的积极思想。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在宋濂众多的学生中,方孝孺的文章做得最好。他为人倔强,有气节。他的文章纵横豪放,犀利泼辣。其文章创作主要是各类杂著、政论、史论及读书记等,均富有特色。

方孝孺擅长写寓言体杂文,他的寓言体杂文多借助于生动的形象阐明事理。《蚊对》是一篇探讨生活哲理的论理杂文;《指喻》是一篇叙事论理的哲理文章。

《越巫》和《吴士》则通过叙述越巫自诩善驱鬼而被假鬼吓死以及吴士好夸言的故事,鞭挞了招摇撞骗、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骗人者始则害人、终则害己这一古训。叙事生动而简洁,立意正大而警策。

台阁派是出现在明初永乐、天顺年间的一种文学流派。台阁派的文章很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台阁派主要以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代表。

这些人均为台阁重臣,地位高,影响大。他们的文章,风格上讲究雍容典丽,但是千篇一律,使散文创作呈现出单调、空泛、沉闷、衰落的状态。

继台阁派之后,出现了茶陵派,茶陵派是明代第二个正式的文学流派。这个流派在散文创作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茶陵派的领袖是湖南茶陵人李东阳,因此称这个流派为“茶陵派”。

李东阳生活在明代中期,做过侍讲学士、东宫讲官、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他为文追求典雅,努力摆脱台阁之风,但是未能超越台阁派的为文风气。他为文主张复古,最尊崇曾巩的文章。有作品《拟恨赋》、《京都十景诗序》等。

进入明代中期,出现了两次诗文复古运动,领导者称为前后七子。前七子是指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出现的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他们有基本相同的创作主张。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最受推崇,被视为领袖,其诗文创作均有成就。

李梦阳为人刚正不屈,嫉恶如仇,因此,做官生涯颇为不顺。他的文章平稳、古朴。他写的《禹庙碑》,发幽古之情,文字端庄大方,词句宁静古朴。

此外,李梦阳还写有一些颇为真实感人的书信,如《与何子书》叙事抒怀,发自肺腑,语言浅俗,有着很强的感人力量。

后七子是指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他们的创作主张和前七子基本相同,其中以宗臣、王世贞为代表。

宗臣为人禀性刚直,不肯依附权贵。他的文章以颇深的造诣而闻名。一般认为,后七子主张复古,文章缺乏生气,且枯燥难读,但宗臣的文章却常能突破拟古的习气,写一些感情真挚、内容充实、形式清新的佳作。

宗臣写的《报刘一丈书》绘声绘色地刻画了3种人物形象,虽然笔墨不多,却写得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有性情,有气势,有血肉,生动如画。文章叙事简洁,笔锋犀利,以讽刺之笔达到了穷形尽相的效果。

在前后七子之间,还有所谓的唐宋派。这一派继承唐宋诸大家古文传统,文章多富有文学意味,文从字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主要代表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归有光和唐顺之。

[旁注]

翰林院 从唐代开始设立,初时为供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没有什么实权。

提举 古代官职,提举是管理的意思。提举最早始于汉朝,指的就是管理仓库的官员。宋代主管专门事务如常平司的免役、市易的官职,多以提举命名。元朝沿用提举一名。在清代,此官职配置于地方的课税部门。

《卜居》 《楚辞》中的一篇。“卜居”的意思是占卜自己该怎么处世。相传为屈原所作,实际上是楚国人在屈原死后为了悼念他而记载下来的有关传说。文章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了屈原的愤慨和不满,歌颂了他坚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

大学士 明太祖朱元璋仿宋制设置华盖殿、谨身殿、英武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1659年,清朝廷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且更名为内阁,其内阁设学士。

弘治 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时间从1470年至1505年。朱祐樘是明代第九位皇帝。他即位后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明代再度中兴并发展为盛世。史称“弘治中兴”。

[阅读链接]

刘基在民间的人气极旺。在一般人的心中,刘基是清官的代表,是智慧的化身,百姓的救星。相传,他能前知500年、后知500年,是个神仙级的人物。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评价刘基:“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刘基还是个为文的大家。明人所辑的《诚意伯文集》中,有刘基散文323篇,诗歌1184首,词233首。《明史·刘基传》评论说,刘基“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