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丰富卓越的散文成就

韩愈是北魏贵族的后裔,刚两个月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3岁的时候又失去了父亲,后来随着哥哥韩会来到广东,哥哥不久也离世了,最后由嫂子教养成人。韩愈喜欢读书,13岁时就能做得一手好文章,曾跟独孤及、梁肃的学生学习过。

韩愈曾4次参加科举考试,直到25岁时才考中进士,但又三进吏部不成,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当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直到29岁,韩愈才当了一个小官,开始了坎坷的仕途生涯。

韩愈的文采极高,他写出了很多典范性的文章,开创了一代文风。韩愈的文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法新奇,表现力强,无论议论说理,写人叙事,言志抒情,都各具风采,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韩愈十分擅长写散文,他的散文摒弃了六朝以来骈文的束缚,形成了一种规范的文体,呈现出雄健奔放、气势磅礴、瑰奇多姿的风格特色。

北宋文学家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曾评价韩愈的散文:

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韩愈的散文涉及各种文体,有论、说、传、记、书、颂、赞、状、哀辞、墓志等,既有长篇大论,也有短篇小品,均各具特色,这些文体可概括为论说文、叙述文、抒情文三大类。

韩愈的论说文正气浩然,说理透彻,议论深刻,逻辑严密,笔力雄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论辩性。而且结构缜密,富于变化,语言准确犀利,行文生动畅达,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韩愈的记叙文主要是记人、记事,还有记物,包括传、记、墓志铭等文体。韩愈非常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把所要表现的人与事物刻画得栩栩如生,非常有鲜活感,而且手法多变,创造性强。

在叙述中,韩愈运用了不同的叙述手法,以典型的动作和语言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简练明畅地展现事物的多种状态。叙述流畅,叙事、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韩愈的抒情文更是写得真挚动人,往往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深深的感情融合在生动的描述而后议论中,寓情于事,寓情于论,显得既含蓄委婉,又酣畅雄放,有着深深的感人力量。

祭文、序文、书启都在韩愈的抒情文之内。韩愈将祭文写得如诉家常,情真意切,悱恻动人,令人不禁与之同悲。

韩愈的序文通常是赠序,属于送别亲友,表示自己勉励和惜别的文体。序文中通常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因此显得意味深长,情感动人。

韩愈写书启因书启的作用不同而赋予不同的写法,有的语言生动,但口吻谦卑;有的词语恳切,感情真挚;还有的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读起来令人凄切。

韩愈是一个不畏强权,敢于讲真话的人。他的散文大胆真率,锋芒毕露、正气凛然、无所畏避,蕴含着常人很难拥有的勇气和胆魄,具有浓烈炽热的感情。他的奏疏敢于揭发事实,耿直无忌,而且坦率真诚、无所掩饰。

韩愈有感于过度痴迷于佛教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于是写了一篇反对佛教的文章《论佛骨表》。文章充满着激愤的感情,情辞恳切无所畏惧,可谓正气凛然。文章格调雄放,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韩愈的散文自由随意,自然活泼、娓娓道来,犹如在与人话家常。《与崔群书》、《与孟东野书》、《答崔立之书》都体现了这一特色。

其中《与崔群书》更是体现了这种家常本色,韩愈仅仅用了短短百多字,便交代了与崔群之间的往来,写出自己生平认识很多朋友,有些曾经很亲密,后来却又生疏了,只有崔群是真正的朋友。

韩愈勇于创新,文章不落俗套,新奇活现。他用生动形象、优美自然、富于表现力的散文取代了雕饰过重的骈文,并将各种新的表现手法灵活地运用于各种文章体裁之中,使不少文体发生了创变。他的墓志铭、祭文、序文、书信都体现了这种特色。

墓志铭一般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用散文,多叙述死者的家世和生平事迹,类似传记;铭用韵文,多表示对死者的赞扬、悼念之情。

韩愈却打破了这种墓志铭死气沉沉的局面,他写的墓志铭格无定式,因人而异,随事而别,新意迭出,创造性地发展了墓志铭文体,开创了墓志铭新风。

韩愈又根据墓主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写法,有的以叙事为主,有的侧重于议论,有的又将叙事和议论融合在一起,手法灵活多变,一人一样,绝不雷同,并对墓主投入了自己浓厚的感情。

韩愈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文体,使它们具有了很高的文学性,他在长期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雄奇文风,表现出独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追求,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韩愈的散文语言内涵丰富,极富生命力。他既善于灵活运用古代一切有生命力的词语,化腐朽为神奇,又能积极创造新的文字表达方式和文学语言,从平淡中生出新意。他的词汇源泉滚滚,极大丰富,有很多来自口语,后来又变为成语。

韩愈的散文句法以散体为主,有时杂用骈偶和排比,而长短不拘,音节自然,舒卷自如,每于不经意处,发出警句。

韩愈很好地继承先秦两汉以来的优良散文传统,以自己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完成了一种新型的散文。它既不同于骈文,也不同于先秦两汉的古文,而是更接近当时的语言实际,更自然活泼、明晓流畅。

其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动性达有了非常大的地步,应用的范围也达到了无限广泛的程度,不论用它来说理、叙事、抒情,或者日常应用,都抒写自如,且言辞达意。

[旁注]

进士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意为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这个称号最早见于《礼记·王制》。

吏部 古代官署。我国古代朝廷设有六部:兵部、刑部、礼部、户部、工部、吏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吏部的最高首领叫吏部尚书。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墓志 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

墓志铭 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奏疏 古文书之一类,又称奏议,是过去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的文章。奏是进上的意思,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其方式一般先是感恩戴德,忆苦思甜,再叙说此次上奏要说的事情。唐宋时期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

文体 指文章、文学作品的体裁,即通常所说的文体指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广义的文体泛指包括时代、作家、文学体裁、语言风格等在内的综合体。

[阅读链接]

韩愈是个敢作敢为,不怕得罪权贵的人。他曾被任命为监察御史。803年,关中地区大旱。韩愈查访发现,灾情严重,为此他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韩愈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生气,。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关中地区灾情的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

819年,韩愈写了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

从这两件事中,可看出韩愈的铮铮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