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并发展的清代散文
历史进入清代,受到几千年文化熏陶的清代文人,一方面很好地继承了前朝的文化传统,一方面又将自己的创新融入进去,似乎又创造出新的繁荣。
清初散文大致可分为“文人之文”和“学者之文”两大类,文人之文以侯方域、魏禧、汪婉为代表,当时的人称他们为“清初三大家”,其中侯方域被推为第一。
三人继承了唐宋散文的文风传统,尤以韩愈、欧阳修古文为宗,各以不同的艺术方法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侯方域少年即有才名,才思敏捷,才气逼人,擅长作诗,尤其擅长古文,著作有《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侯方域的散文以传记成就最高,影响较大。
侯方域的传记类文章常取用小说的表现手法,喜用小故事和典型细节传神写照,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著名的人物传记是《李姬传》、《马伶传》等。
这些作品塑造的形象婉转动人,语言畅达雅丽,叙事简要,另外,侯方域的论文、书信的成就也较大,或义正词严、酣畅饱满,或缠绵悱恻、声情并茂。
学者之文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黄宗羲是经学家、史学家,他注意继承传统,却又反对模仿,他主张写文章以抒发性情为主。他的散文剖析犀利,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其成就主要体现在记叙文上。
顾炎武注重经学研究,反对空谈。他非常重视民族气节,是个有着强烈爱国心的人,写了很多有深刻见解的文章。
他的散文代表作有政论《郡县论》、《生员论》;亭台记有《复庵记》以及杂论《夸毗》等,文章语言朴实,含蕴深厚,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王夫之是明末的举人,喜欢读书写作,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他的散文创作主要长于史论与哲学论文,著名的有《读通鉴论》、《宋论》、《知性论》等。
这些文章精思独到,在思想上闪耀着战斗的光辉,风格纵横捭阖、博辩宏肆、文笔雄健。此外,记序杂文《船山记》、《自题墓志铭》等也十分有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清中期,桐城派占据了散文的霸主地位。桐城派人数最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由于先后有三位领导人物都是安徽桐城人,因此称之为桐城派。代表人物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后三者被称为“桐城三祖”。
戴名世可以说是桐城派的先驱,曾隐居桐城南山,人称南山先生。之所以说他为桐城派的先驱,是因为他的散文创作道理正是稍后的桐城派所遵循的路线。他关于散文写作的见解包括了桐城派观点的萌芽。
戴名世写有人物传记、杂文小品、山水游记等,文笔自然挥洒,以自然平淡见长。他的杂文抒愤写意、酣畅淋漓、尖锐泼辣;叙事文,字里行间充满浓挚的情感;山水游记,空灵超妙,给人超脱之感。
“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槐、姚鼐文风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他们都注重章法的严谨、用语的雅洁,叙事写人善于抓住典型细节渲染、摹画以传其神,偏于追求阴柔之美,但他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方苞的散文理论主要是提倡“义法”,义就是内容,法就是形式。对于内容,方苞要求醇正,对于形式,他讲究布局、章法、选辞、造句,提倡古朴简约,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语和俪语。代表作有《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等。
刘大櫆的散文比方苞活泼,讲究辞藻,风格雄奇,且富有感情,但蕴含的义理不如方苞的文章,内涵不深,底蕴不足,题材也不够丰富。
姚鼐是桐城三祖中成就最显著的,是桐城派的领袖、核心人物。1763年,姚鼐考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刑部侍郎、《四库全书》编修官等。他广收门徒,影响更为长远。
姚鼐的散文创作风格偏向阴柔,以韵味取胜,于简洁严谨中力求悠闲舒缓,平淡自然。他擅长序、记、碑、传及书一类的写作,形象性较强,比方苞和刘大櫆的文章更有文采。《登泰山记》、《游眉笔泉记》、《李斯论》等都很有特色。其文法考究,语言雅洁,叙事写人,富有神韵。
在桐城派之后的清代中后期,受桐城派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小的流派,其中有影响的有湘乡派、侯官派等散文流派,他们都是从学习桐城文起家的,有一定的影响力。
晚清时期,散文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散文加强了文章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在表达形式上,此时期的散文更加自由多样、新鲜活泼,语言则尽量浅显易懂,体现了近代散文的艺术特点。
魏源、龚自珍等人开创了启蒙时期。他们的散文宣传社会变革,呼唤时代风雨。
龚自珍是道光时期的进士,曾任礼部主事。他的文章不讲宗法,凡经、史、诸子百家无不融贯,题材广泛,立意新鲜,个性鲜明,多具时代特色。
龚自珍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从政治、社会的高度看问题,文章内容多关于时政,或议论,或讽刺,或一般记叙,语言风格活泼多样,尤以纵横恣肆、透彻明快著称,开创了有别于桐城派的散文风气,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
龚自珍的名篇《病梅馆记》是一篇寓言性杂说。文章从题目到正文,无一处不在谈论梅树,而实际上表现的是一种对个性与自然的尊崇,表达了作者向往人格自由、渴望社会变革的愿望。
晚清时期,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散文界最有影响力的名家,他们的散文代表报章体的鼎盛。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他的政论文深切分析时势力,宣传变法维新,气魄宏伟。
梁启超是光绪时的举人,是康有为的弟子,他也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域,著有《饮冰室合集》,曾主编《时务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报刊。
在散文方面,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一方面他大力斥责桐城派和八股文,一方面通过报刊大写新体文章,梁启超的文章半文半白,夹以俚语、韵语和外国语法,条理清晰,通俗易懂,便于表达新思想、新事物,讨论新问题。
由于他的多数文章发表于《新民丛报》,因此称“新民体”。这种“新民体”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影响巨大。
最能代表“新民体”的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文章风格恣肆而又平易畅达,有骈文,有散体,或单行,或排比,句式参差变化,条理清晰,笔锋包含感情,充分体现了“新民体”的特色和优点,也体现了一种新的散文样式。
[旁注]
经学 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后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我国古代学术的主体,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郡 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后汉时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隋代废除郡制,以县直隶于州。唐代的排列则是道、州、县。明清时期称府。
历法 是用年、月、日等时间单位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3种。我国是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它的出现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之一,属于阴阳历并用。
渲染 国画技法的一种,也叫晕染,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托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属辅助性用笔。渲染可以起到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质感和立体感的效果。
章法 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书法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整幅作品的布局关系,称“大章法”。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称为“小章法”。
《四库全书》 由乾隆皇帝亲自组织学者编写的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汇编,经10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4部,故名“四库”。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
报章体 清未对一种报纸文体的称呼。通常指报刊的政论文体,有时也泛指报纸上各种文字体裁。首先运用报章体并作出重要贡献的是王韬,后经过梁启超的进一步改革,特点趋于鲜明,是“新民体”的前身。
[阅读链接]
梁启超文学创作上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问世,其中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散文“新文体”是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
1905年梁启超写《俄罗斯革命之影响》一文,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浆喷涌:“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于戏,全地球唯一之专制国遂不免于大革命!”
然后,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动机及其方针”、“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响”为题分而析之,丝丝入扣。文章气势磅礴,极有说服力。